加快產業項目建設的五大經濟形式
時間:2012-02-06 09:35:37
來源:《黑龍江日報》
項目建設是發展實體經濟的有效途徑,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載體,是增稅源、保就業、
惠民生的有力支撐。如何把產業項目抓實、抓好、落到實處。綏化的做法值得借鑒。綏化市去年年初提出了發展五大經濟,即異地經濟、產業園區經濟、都市圈經
濟、鄉鎮村經濟、城市型城市群經濟,以加快產業項目建設,醫治了該市經濟發展的“軟肋”,為全省的產業項目建設創造了一條可行的路子。
一、發展異地經濟是產業項目建設實踐上的創新和載體。所謂的異地經濟或飛地經濟,是指在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過程中,把引進的項目或資金放到條件、資源、
交通等更好的區位,以助推經濟發展,實現多贏。異地經濟是綏化市理性總結安達市太平莊鎮招商引資中的經驗所創造的。異地經濟的思路和理念,推動了產業項目
建設和發展。安達市太平莊鎮距安達市區50多公里,市場輻射半徑短,交通不便,客商并沒有看好太平莊鎮。市委市政府把該鎮招來的項目擺放安達市工業園區,
稅收與園區按比例分成,實現了客商、太平莊鎮、園區等多方滿意,極大帶動了產業項目建設的發展。現在異地經濟已在綏化市遍地開花并已結出豐碩的經濟社會發
展之果。
異地經濟在實踐上的成功,理論上的突破,已有效解決了綏化產業項目建設上的“軟肋”,化解了經濟發展中基礎性資源與發展性資源、區位優勢與地理位置、人才匱乏與人才使用、市場無形之手與政府有形之手、體制優勢與環境劣勢等的矛盾,帶來了產業項目建設的大豐收大跨越。
二、發展鄉鎮村經濟把行政單元激活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經濟細胞。我省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行政細胞發達,經濟細胞萎縮,導致我省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這一點綏
化市更為突出,綏化市過去是省里派出機構,行政細胞極為發達和豐富。有10個縣市區,166個鄉鎮、1300個村,鄉鎮村是典型的行政細胞,它對維護政權
的穩定意義重大,但都需要財政供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不大不小的包袱。綏化市提出發展鄉鎮村經濟,即通過產業項目建設,在鄉鎮村單一的行政功能基礎上,再
發育、拓展其經濟功能,使其具有政治、經濟、服務等細胞。發展鄉鎮村經濟實現了鄉鎮村功能的轉換和擴大。一是使過去的行政包袱成為了經濟發展動力;二是密
切了黨和政府與群眾的聯系;三是推進了鄉鎮村職能的轉變,并改進了領導干部的作風;四是使鄉鎮村有能力、有財力關注和解決民生問題。由此可見,發展鄉鎮村
經濟的政治意義、經濟意義、民生意義巨大。
三、發展都市圈經濟使產業項目有效參與經濟分工,推進經濟邁上高級形態。在市場經濟的條件
下,都市圈就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項目群。這個“圈”是一個又一個產業項目有機構成的增長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依托
就是諸多的都市圈經濟。目前,我國有18個大的都市圈,5個較為完善的,13個不夠完善的。省委提出的“八大經濟區”中的“哈大齊”,就是典型的都市圈經
濟。綏化市本身就在這個圈里,大力發展都市圈經濟是發展產業項目必然選擇,是解決自身發展“軟肋”的明智之舉。發展都市圈經濟對綏化意義重大:其一,有利
于綏化農業經濟的轉軌,使之實現農業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其二,有利于綏化及綏化人從封閉邁向開放,告別行署意識,樹立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觀念;其三,
有利于工業發展參加國際經濟分工,邁上世界經濟的大舞臺,讓更多的企業、客商認識、了解綏化,為綏化產業項目突破奠定了平臺。
四、發
展產業園區經濟是實現工業經濟及富民強市戰略的基石。我省經濟發展近些年止住下滑的步伐,開始邁上騰飛之路,就是依靠省委和省政府提出的“八大經濟區”和
“十大工程”戰略,全力發展產業園區經濟,為產業項目建設提供了大平臺,可見產業園區經濟是助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綏化市發展產業園區經濟為產
業項目落地、發展搭建了平臺,為實現工業立市和富民強市戰略實現奠定了基石,極大推動了綏化區域經濟的發展。
五、發展城市型城市群經
濟是經濟社會發展提升檔次、品位的必然選擇。從市場經濟發展趨勢看,發展城市型城市群經濟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選擇,是實現產業項目落地,強力推進的突破
口。綏化市提出加快建設市本級中心城市,九個縣城和一批重點規模小城鎮形成規模不等的城市群,以有效承載城市型經濟,吸納農村人口,讓絕大多數農村人口變
為市民,從城鄉差別、工農差別中“農”和“鄉”的低層次躍升到“工”和“城”的高層次,從根本上改變綏化市的定位,促進綏化市在黑龍江的中心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