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收入過億的村!
1978年,一個邊陲小鎮,大多數人從事三種職業:種田、捕魚、養殖生蠔。從這樣一個小鎮,成為今天經濟總量超過兩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重鎮,中國人用了四十年的時間。
想要了解歐洲時尚歷史,巴黎是你必須要研究的城市。而想要了解東方大國的改革開放歷程,你首先要讀懂的則是這個永遠都在變化中的中國經濟特區,深圳。
“三來一補”成就一個村莊的興盛
40年前,一個中國南海邊的小山村,因為窮和臟,被當地人稱為“鴨屎圍”,人均年收入還不到100元,如今成為了一個集體資產達到了35億元的南嶺村。
“三來一補”企業,是“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簡稱,它是改革開放初期嘗試性創立的一種企業貿易形式。從1978年開始,到1995年期間,依靠著這樣的產業模式,深圳每年GDP的平均增速高達35%,東方制造之都的美譽,揚名海內外。
從1979年開始,“三來一補”企業成為很多深圳村民對于改革開放最直觀的理解。不斷地發展 “三來一補”企業,南嶺村村民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集體經濟不斷地壯大,1995年一年的集體收入,超過一億元。
稅收有優惠、土地有保障、人工很低廉,一時間,“三來一補”加工貿易空前繁榮。到1994年,深圳“三來一補”企業達到了近8000家,從業人員有100萬人,實現了經濟特區一半以上的工業產值。但繁榮的背后,深圳所付出的代價,也十分驚人。
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厲有為到蛇口調查時發現,當時光蛇口一帶就有30多家小印染廠,已經把葵涌鎮的白海灘全給染黑了。厲有為覺得非常可惜,所以他決定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但是剛剛洗腳上岸、脫貧致富沒幾年的村民們,無法接受政府“突如其來”的政策調整。深圳的第二次創業很難推行下去。在厲有為不知情的情況下,“這不是改革”“這是在侵犯村民的利益”,告狀信如雪片一般地寄往了廣東省委。
厲有為在大會上被點名批評,侵犯村民利益,破壞安定團結。厲有為感到很委屈,但是作為改革者、探路者(3.440, -0.07, -1.99%),他必須奮不顧身。
為了了解真實的情況,按照省委要求,時任廣東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鐘陽勝,帶隊到深圳做調研。鐘陽勝經過調查之后,認為厲有為的做法是對的,而且必須這樣做。就連珠江三角洲,還有全省都應該這樣做。
1996年,深圳公布了經濟特區最新的城市規劃方案,《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南海邊的深圳,將成為一個“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區域制造業生產基地”。
從1978年開始的“三來一補”,到1996年的高新科技產業規劃,18年光陰的流轉之后,數千家中小加工企業被關閉,改革場上的第一場盛宴,就這樣拉上了帷幕。
在原有的土地上,把傳統產業改革成新產業。這是深圳改革者二次創業最艱難的工作。2003年,深圳市政府把寶安區龍華鎮石凹片區1.46平方公里的土地,規劃為大浪服裝產業集聚基地,但要服裝行業自己拿出3個多億的建設資金,這幾乎是無法完成的任務。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沈永芳找到了當時深圳市的領導。
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會長 沈永芳:我們要搞一個,50年不落后的時尚硅谷。
今天,深圳 “大浪時尚小鎮”,有近300家品牌服裝企業在這里創造著財富。服裝走秀、新品發布、時裝展覽、設計大賽,每天都在上演。
如今,在全國一線城市各大商場銷售的國內品牌女裝,每10件就有6件出自深圳設計師之手。
2017年,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2243.95億元,占全市GDP比重超10%。至此,經過了20多年的努力,深圳形成了文化創意、高新技術、現代物流、金融業為主體的四大支柱產業,曾經創造了深圳經濟奇跡的“三來一補”,正式退出了深圳的歷史舞臺。
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 王偉中:面向未來能夠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不斷地把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得更好,是我們這一代特區人應該有的使命和擔當。
回顧一個城市改革升級的旅程,在每一個時間節點,人們都能回憶起埋藏在其中的陣痛。深圳,就是這樣在割舍過去,創造未來的自我革新中,感受著改革帶來的痛苦,體會著破繭之后的新生。在現實困境的壓力下,尋找新的生存之道,在舊有制度的突破中,去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廣東省委宣傳部、深圳市委宣傳部,特別推出八集紀錄片《深圳故事》。
紀錄片以深圳為樣本,通過講述今天鮮活的“深圳故事”,從一個城看一段歷史,從這段歷史讀懂中國人改革的意義,以及它給中國和世界政經歷史所留下的坐標意義。該片于1月21日-1月28日,在央視財經頻道每晚20點檔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