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公路改革有了明確的時間表。26日發布的《物流業降本增效專項行動方案(2016—2018年)》提出,抓緊修訂《收費公路管理條例》,調整完善收費公路政策,科學合理確定車輛通行費標準,并要求在2017年底前完成。(9月27日中國新聞網)
前不久發布的2015年全國收費公路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收費公路通行費收支缺口為3187.3億元,與2014年相比擴大了1616.2億元,增幅為102.9%。原本是一個部門正常公開其營收狀況,卻在網上炸了鍋。有的網友評論說,這是為了改革“鋪路”,也為高速公路繼續收費打下了“基礎”。
一個行業能引起如此強烈的關注,除了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之外,更重要的是長期不透明的信息引起了公眾的不滿情緒。于此,筆者有三重追問,亟待解答。
其一,高速公路收費到底與油費中的稅款有無直接關系。公眾印象中的收費公路就是永不停歇的“提款機”,出現了超期收費的現象,可以說是“自己打了自己的臉”。一個流傳甚廣的傳言卻是,油價中卻是含有建設維護等費用的,是不是與高速等費用存在重復收費的問題。
其二,高速公路到底能不能曬一曬自己的賬目表。收費公路資金的來源、去向,如何使用的都沒有一個明細表,主管部門只是給了一個最后的數據,并且在汽車保有量大幅增加的情況,為什么資金缺口越拉越大,其中缺口最大的河北省,達到479.8億。筆者就工作生活在河北,經歷了京港澳高速換名字繼續收費的情況后,對此資金缺口也是像眾多網友一樣滿腹疑問。
其三,高速公路建設能不能更多地引入社會資本。高速公路建設中資金不透明是公眾質疑的關鍵,其中,資金來源較為單一是原因之一。是不是能采取更多的融資渠道,加大成本管控;能不能采取一定的“商業化”運作模式,引入更強的競爭機制。
高速公路是為了方便通行、服務大眾、發展經濟而設計開通的,收費標準更是要以相應法律為標準,在改革時,也必須要兼顧公眾合理利益訴求,明晰高速管理部門責任,莫讓改革偏離了航向與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