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停免責,法外施恩該不該?
時間:2016-05-17 11:52:09
來源:紅網 作者:鐘爍明
5月13日,“遂寧公安”官方微博發布消息,一名交警在四川遂寧御景山小區外發現一輛違停的小車,司機在擋風玻璃上留了一張紙條,稱接病人耽擱10分鐘。交警等了8分鐘后,看見駕駛員扶著病人過來了,于是沒有抄牌。(5月16日光明網)
一般來說,不論何種理由,違規停放機動車輛都是被禁止的。也正因為如此,車輛亂停亂放都需被處罰,如此才能有良好的管理秩序。這也是交通管理相關法規的剛性約束所在。盡管法律法規的終極目標在于教化,但忽視法律法規的剛性,靠柔性執法“感動”已成事實的不法行為,顯然值得商榷。
如果因為司機留言承諾的事項沒有虛構,違停免責是基于交警對違停者的信任,那很容易產生破窗效應:除開惡搞之外,違停者可能大多數都有一個值得考慮的理由,內急、購物、接人等等。而這些理由有可能就是事實,是不是也該信任而免責呢?如果這些都成其為免責的理由,車輛停放管理將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況且,公民更應該要首先充分敬畏和信任法律的嚴肅和尊嚴,自覺遵紀守法,而不是尋求法外施恩。
同時,這也會帶來執法困惑。在林林總總的理由面前,沒有明確的界定,該不該信任免責很難精準把握,而且稍有不慎就會導致人情執法、選擇性執法等執法亂象。如果在嚴格執法和柔情感化之間有必要調和,那在法律法規層面就應當出臺相應的細則,厘清是否免責的事項、條件,避免執法不嚴之嫌。再說,誰又能保證博取信任的理由經得起推敲呢?
唯有依法辦事觀念得以強化,公民法律素質和自覺守法成為習慣,法治良序已經蔚然成風的語境下,柔情教化才真正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