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民電視問政活動第二期近日舉行,西安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接受“考問”。面對接連來自現場、網絡及熱線電話的提問,西安市食藥監局官員的回答中頻繁出現“慚愧”、“痛心”、“下決心”、“下一步”等詞匯,而“紅臉”、“出汗”與“尷尬微笑”等表情,成為當晚接受質詢官員的真實寫照。(6月12日 新華網)
燈光閃亮的演播廳,暗訪短片揭短亮丑,群眾“考官”當面質疑,“應考”干部臉紅流汗。事實上,“電視問政”并不算新鮮事兒,近兩年已經在河南洛陽、貴州赤水、湖北武漢、浙江溫州等多地火熱上演,成為輿論監督一大“利器”,賺足公眾眼球。
“電視問政”之所以廣受關注,就在于它敢動真格、敢揭傷疤、不留情面,打破了以往“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內部考核評價模式——將領導干部置于媒體和群眾的監督之下,不僅要在直播現場回答問題,還要接受現場觀眾的打分評價。這種行政監督與輿論監督的結合,尤其是電視、互聯網的即時性、開放性、互動性特點,大大提升了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主動性,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只有敢于正視問題癥結,才能徹底治療頑疾。“電視問政”的目的絕非讓干部難堪、出丑,而是利用民意訴求的新形式促進政府部門和領導干部改進工作作風、提升服務效能。“亮丑不嫌丑,揭短短變長”,揭短是手段,治短才是目的,可以說,“電視問政”問的是政更是責,讓被問政的干部“紅紅臉、流流汗”只是表象,目的是讓他們“治療頑疾”,以“馬上就辦”的實干精神兌現在直播中的表態、承諾,同時也讓其他干部常懷敬畏之心,由“對上級領導負責”逐漸向“對群眾負責”轉變。
無疑,“電視問政”不單是“現場答題”,領導干部在臺上直面問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臺下真正將問題整改落實到位。比起“揭短亮丑”,老百姓更關心的是政府部門如何“刮骨療傷”,更希望的是反映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因此,領導干部不光是臺上“擲地有聲”就了事了,在經歷了電視問政的“現場答題”之后,一定要痛下決心去除“頑疾”、根除“病灶”、解決問題,給群眾一個滿意的交代,堅決杜絕“問”而不改的形式主義。
要避免“電視問政”陷入“問”而不改、“問完即止”的尷尬境地,關鍵在于真抓實干,真正做到在“作風”上抓整改、在“落實”上動真格、在“執行”上見實效。要拿出詳細的整改方案,明確責任人員、整改措施和整改時限,確保各項整改落實到位;要及時、全面、準確公開整改情況,接受群眾和媒體監督;要建立健全整改的督辦、跟蹤反饋和嚴格的問責機制。同時,還要把整改作為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催化劑”,倒逼思想觀念、制度機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創新。如此,才能切實增強政府公信力、有效提升群眾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