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視角下的成都城鎮發展構想
文/賴齊 鄧立新 何敏
“全域成都”的理念為我們審視試驗區背景下的城鎮化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2003年以來,隨著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實施,成都進入了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在1.24萬平方公里范圍內,形成了中心城區、近郊4大新城組團、遠郊8個縣級城市、14個優先發展重點鎮、170個小城鎮和150多個農村新型社區構成的城鎮體系格局。
近年來,成都城鎮規模擴張與城鎮經濟增長之間不僅總體上表現為正相關關系,而且呈現出逐年提高加強的趨勢。這表明,成都的城鎮化發展富有績效、健康可持續。但不可否認,城鄉差別、中心城區與其他郊區的發展差異、部分小城鎮規模不經濟等問題也仍然存在。以下是我們在“全域成都”理念指導下的一些成都城鎮發展構想:
一、實施“大都市區”城鎮發展戰略
這一戰略是:以全域成都城鎮整體發展、形象提升、實力增強、地位提高為目標,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在成都全域范圍內,通過整體規劃,形成由農田或綠化帶相隔離,以現代化交通服務體系相聯結,若干個分工明確又相互依存、各具現代城區形態的新型城區共同組合的城鎮群落。這是從成都實際出發的城鎮發展戰略選擇,是落實“全域成都”理念的內在要求,也是適應世界特大中心城市發展趨勢的必然取向。實施這一戰略,一是有利于打破原有城鎮體系發展的思維慣性,推動“全域成都”理念的進一步形成。在成都1.24萬平方公里小范圍,不必要也不可能形成等級完整的城鎮體系。二是有利于城鄉統籌一體化戰略的深化推進。打破原有的城鎮等級劃分,按照大都市區發展需要,在全域范圍內考慮和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優化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實現經濟社會與人的發展、城鎮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三是有利于成都作為整體在四川城鎮發展中的聚集和輻射功能的進一步發揮,從而整體提高成都在全國的地位,助推四川城鎮體系建設和城鄉協調發展。
二、加快四大新城與中心城區一體化
正在建設中的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四大新城,是成都未來生產功能、西部交通樞紐和西部物流中心主要承載區,最終要與中心城區連為一體。目前,一是加強規劃統籌。堅持四大新城規劃市級統籌原則,合理配置推進建設的行政資源,明確界定市與區(縣)兩級在四大新城建設中的責任邊界,實行權責一致、分工協作、分級管理實施的建設管理體制,形成加快新城建設發展的行政合力,提高效率。二是加快一體化現代交通體系建設。在已經啟動的雙流國際機場第二跑道、即將開工的青白江國際集裝箱中心站等項目的基礎上,當前要抓緊規劃建設各新城區與中心城區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盡快對接實現一體,如做好地鐵和輕軌向四個新城區全面延伸,使新城區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與中心城區在全市率先一體化。三是加快建設新商圈新人居。在已有的功能分區、四大新城區已具雛形的基礎上,加快規劃建設一批大型商業設施、公園休閑設施、人居工程等項目,使新城區盡快形成商氣、人氣。
三、建設特色市域次中心新城區
按照“大都市區”城鎮發展戰略設想,對遠郊8個市縣城區要重新審視,按照建設相對獨立、成為區域次中心新城區目標定位進行規劃建設打造,使之成為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吸納就業、人居優美、承擔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轉移并與大都市區核心區域相呼應的現代化大都市新城區,成為成都發揮聚集輻射功能的有效載體。從市級層面考慮,應結合“一區兩帶”規劃,對8個市縣城區按大都市“新城區”進行更加明確的新的功能定位,突出特色;規劃好與中心城區一體化的現代交通體系,達到滿足全市各城區“通勤”要求,以助推全市范圍內的資源要素的自由、有序、合理、便捷流動,縮小其與中心城區的現代文明差距,如旅游“輕軌”,力求與8個市縣城區全面接軌等。
四、突出人居和產業帶動發展特色小城鎮
隨著更加便捷的現代交通體系逐步完善、城際“通勤”成本降低,選擇小城鎮居住的“逆城市化”現象將成為未來城鎮化發展總趨勢,成都大都市區城鎮發展戰略的實施也會迎來這一天。因此,建設星羅棋布適宜人居小城鎮,是成都全域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一是堅持按照人居要求建設小城鎮。加強并盡快完善小城鎮的交通通信、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并注意發展配套的物流市場、商品購物設施和文化娛樂設施,使其既能吸納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又能有效提供就業;也能逐步吸引城區人口和服務功能有效轉移。二是堅持產業帶動。近期必須堅持產業優先,在全市范圍內有工業布點城鎮、有民間工藝特色城鎮是發展重點鎮,市上應支持這些小城鎮加快發展,盡快形成規模,培育形成一批有特色產業帶動、適宜人居的新型小城鎮。
作者簡介:賴齊,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巡視員;鄧立新,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經濟處處長;何敏,中共郫縣縣委宣傳部干部。
(來源: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