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場轟轟烈烈的“打擊”超標電動自行車執法之后,廣東省開始在部分城市探索新的管理方式。記者了解到,廣東省的3個地級市——汕頭、湛江、惠州,已開始試點為符合規定的電動自行車劃分行駛車道。(7月7日《新京報》)
作為一種成本低廉、靈活方便的交通工具,電動車隨處可見;尤其是在交通擁堵的時刻,電動車的比較優勢更加明顯。作為快遞小哥的“標配”,作為中下層老百姓代步的“次優選擇”,電動車受到許多人的青睞。然而,電動車在給一些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另外一些人帶來了不便甚至痛苦與傷害。
按照2013年的新國標,電動自行車要求重量在55公斤以下、時速30公里以下。可是,大量的電動車超標,經過改造的電動車具備了機動車的屬性,在城市里上演“速度與激情”的戲碼。當電動車成為脫韁野馬,不僅會給其他出行者帶來安全風險,也會讓車主處于危險的境地。
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價值觀念多樣化的當下,許多人對電動車愛恨交加、毀譽參半。在筆者所在的大學校園里,就有女大學生被電動車撞成了輕微腦震蕩;電動車“想怎么騎就怎么騎”,在本質上就是占了大家的便宜——路權作為一種公共資源,電動車多占用資源、濫用資源,為公共安全不付成本或者少付成本,成為“公地悲劇”的變相揮霍者。
你推我擋,法不責眾,劍走偏鋒的最后,電動車“野蠻生長”便成為浩蕩之勢。那種對電動車標簽化甚至妖魔化的做法,說到底也是一種封閉的社會排斥;對電動車另眼相看、將電動車打入另冊,陷入了“因噎廢食”的治理誤區。一方面,給電動車戴上“緊箍咒”,讓電動車在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上運行;另一方面,劃定電動車行駛車道,公平分配路權,既滿足電動車車主的出行需要,也保障公共交通秩序和其他出行者的安全。
走出顧此失彼的窠臼,尋找不同利益群體最大的“價值公約數”,離不開社會治理觀念的重塑與更新。電動車并沒有原罪,關鍵是如何讓它有規則、有秩序運行;對于車主來說,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明晰邊界和底線,學會“戴著鐐銬跳舞”,才是一個合格公民應有的價值底色。
公平分配路權,為電動車車主的利益訴求尋找到一個出口,摸著石頭過河的“電動車車道”,理應得到更多的社會認同。理解老百姓使用電動車“不得不如此”的無奈和艱辛,并不意味著對電動車放任自流、任其上演“公地悲劇”。給電動車戴上“緊箍咒”,給電動車提供行駛車道,將“堵”與“疏”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寬嚴相濟、張弛有度的價值追求,讓人們的出行之旅更有安全、更有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