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下午,莆田市首個“網絡求真”志愿服務點授牌儀式在莆田市公安局指揮情報中心舉行。“網絡求真”志愿服務由莆田市委文明辦、市志愿者協會和東南網莆田站等共同發起。今年4月,該活動啟動后,莆田市公安局指揮情報中心組織了100多名志愿者,先后求證了近30起網傳信息。(8月23日 《福建日報》)
莆田市所開設的“網絡求真”志愿服務,能夠讓真相“跑”的更快,從而減少和阻斷謠言的滋生和傳播途徑。尤其是,通過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強化部門之間的協作和溝通,讓一些信息及時、快捷得到甄別和判斷,確保了信息的真實有效性。不過,在開展“網絡求真”志愿服務的同時,更應該強化信息源頭把控,避免權威信息的滯后性隱憂,用政府部門的公信力為信息保真。
眾所周知,在傳統傳播語境中,政府部門一直都掌握著信息傳播的“話語權”。如今,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完全打破了政府部門主導的模式,微信、微博等平臺的發展和興盛,導致了官方“話語權”受到沖擊。從這個方面來說,與自媒體相比較,政府的“話語權”通常具有滯后性,無法與坊間的信息實現同步化傳播。那么,當政府對于信息的發布、披露等,完全落后于坊間傳言,則必然會讓非權威信息第一時間進入公眾的視野。
實際上,在媒介傳播形勢面前,政府“話語權”的落后,不但無法滿足民眾對于信息的知情權,反而會放大民眾的群體性焦慮、尤其是,對于某些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事件,一旦政府“話語權”失位,則意味著流言蜚語可能會“占得先機”。即便,政府部門出面澄清事實與真相,也可會被謠言的“先入為主”影響,導致公眾的判斷出現誤差。所以說,政府掌握信息的“話語權”,已經不單單來源于技術的本身,而是來自于專業與公信。在重大、敏感事件中,信息是否真實,已經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檢測政府公信與權威的試金石。
面對泛濫的虛假信息,“網絡求真”的效果值得期待,但同時有必要強化政府公信與權威,讓政府發布的每則信息“取信于民”。一方面,構建和完善良性的信息發布機制,實現與媒體之間及時、有效互動,建立與鞏固權威媒體的話語權,從而擠壓謠言的滋生空間。另一方面,對于政府信息的發布,則有必要強化問責體系構建,讓政府部門及工作人員知道該說啥、怎么說,倒逼信息發布及時和真實。
毋庸置疑,“網絡求真”志愿服務值得提倡和推廣,在此基礎上不妨探索和完善政府信息發布機制,以公信權威為信息真實性背書。如此之下,一旦謠言缺乏公信權威的渠道發布,就無法贏得公眾的認同,而謠言注定沒有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