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鈞:要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評估電梯風險
安全分為三類,一是個體生理層面的安全,二是個體心理層面的安全,三是社會層面的安全。電梯事故發生的概率、危害程度跟礦難事故等相比要小很多,但是由于事關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對個人心理上造成的危機感和社會層面造成的社會恐慌很大。因此,通過社會角度進行電梯風險評估,要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風險層面實施。在風險管理的對策方面,生理安全依靠規范技術標準、強化設施設備;心理安全依靠宣傳教育的普及;社會安全依靠相應的管理制度予以保障。在微觀的操作方面,我們對電梯安全的三大環節,進行了風險評估:
1.設施質量問題是電梯安全的中等級風險。由于設計、技術、設備老化問題引發的電梯安全事故,除了直接造成人員傷亡以及社會負面影響之外,還可能造成社會恐慌。
2.弱勢群體問題是電梯安全的低等級風險。弱勢群體搭乘電梯發生安全事故雖然偶然發生,且發生傷亡較少,但由于社會關注度高、要引起必要的重視。
3.由于制度缺失、管理失職、違規使用等不當使用問題是電梯安全低等級風險。不當使用的問題時有發生,但總體看來人財損失相對較小。
具體而言,我們認為制度缺失問題可以通過健全制度、源頭治理來追溯,管理失職可以落實責任、嚴肅追責,違規使用可以通過強化教育、風險文化來防范。
在宏觀的社會風險方面,電梯安全的風險防控,應從三個機制出發來做好風險防控:一是落實風險評估機制:提前防范頻發危機,要針對重點的風險進行風險評估、提前防范。二是風險管理上游與中下游相聯動機制:上游強調嚴肅標準,完善制度,中游要將日常的檢測與重點風險的監測相結合,下游強調做好風險應急整改工作。三是軟風險和硬風險“同步抓”的配合機制,形成風險的常態治理:軟風險的治理主要是標準制度和意識的提升和優化,硬風險就是針對設施的技術、設計和檢修要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