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智利:我國執行的電梯安全標準非常高,同時有5、6套安全措施保障,防止電梯下墜事故。電梯事故通常是年久失修或是人為原因造成。作為電梯企業,必須把品質安全放在首位。但是電梯產品出廠時是半成品,要到工地由安裝工人把它拼裝成一部完整的電梯,經國家質監部門檢驗合格,才允許使用。
經常講,電梯40%是制造,60%是安裝和維護。電梯維護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惡性競爭,目前有些廠家維修費用低至120元每月,相當于一年不到1500元,這個費用甚至低于政府收取的年檢費用,惡性競爭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電梯維護不到位。我建議開發商直接跟工廠簽合同,而不是代理商,因為代理商無論信譽技術還是資金、實力都不夠。代理商是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變還不完全的國情,如果完全是市場經濟,就不存在這種情況。因此,由工廠來安裝和維保,才能夠做到從硬件上預防電梯事故、保障電梯終身安全運行。
唐鈞:很高興地看到電梯“硬件”品質越來越高,但還有一部分是“軟件”問題,不容忽視。在電梯品質越來越好的情況下,“軟件”缺口越來越大。一方面社會監督積極性越來越強,而同時無序性也越來越強。另一方面是個人社會責任,具體說就是個人行為的知行不合一。
在當前這種情況之下,社會共同治理的良性循環是當務之急。建議通過專業的第三方或生產方,呼吁和倡導例如電梯安全使用的規則、電梯使用的危險隱患等,通過媒體宣傳,引導每一位公民積極參與到規范的電梯使用過程中去,既能夠有序發揮社會監督,同時還能夠把公民個體的社會責任言行合一,形成社會層面的共同治理和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