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向縣城集中,鄉鎮周邊的村落向鄉鎮中心區集中,其他村落逐漸向附近的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縣里在人口較為集聚的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力量配齊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打造新型農村城鎮中心
日前,記者走進安徽省廬江縣廬城鎮羅埠新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粉墻黛瓦的新房,一條條花團錦簇的馬路,一口口風荷正舉的水塘;村民屋內自來水、天然氣、抽水馬桶一應俱全;村民出門就上班,閑時能種地,跑車可掙錢……農村的田園之樂,城里的便捷生活,工廠里上班的愜意,在這里完美結合。廬江縣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根據自身特點因地制宜,不是大規模將農村人口向縣城遷移,而是根據自身實際,探索就地城鎮化,促進產城融合,讓農民過上好日子。
“城鎮建設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并適度引導,農民沒有意愿千萬不能干。”廬江縣縣長王連貴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羅埠新村內原有村民住宅沒有統一規劃,布局散亂、配套設施缺乏、土地利用率較低。2013年,廬城鎮先行在20個村民組實施土地增減掛項目,散落村莊全部拆遷,統一集中安置。新村依照徽派風格建造,公共服務中心、村民活動中心、健身廣場、衛生服務站、學校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應有盡有。同時,為每個農戶免費提供60平方米的菜園,集中建造了3000多平方米的曬谷場、3個停車場。如今的羅埠新村總占地234畝,總規劃建筑面積14.5萬平方米,總投資3億元,土地整治后新增耕地1800畝。
“我們以旅游為動力,以現代農業為保障,打造鄉村旅游服務基地,積極發展農家樂、生態農業觀光園、金碾河旅游、商業街等項目,著眼于把羅埠新村建成集特色商貿、觀光旅游、生活居住、加工制造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宜居社區。”廬城鎮黨委書記潘炳生說:“村民除了種地賺的錢裝進自己口袋外,還有工資、分紅、鋪租等多元化收入。”
記者來到村民王海強家,門窗上貼著大紅雙喜字。推門入室,看到王海強和新婚妻子胡紅梅正坐在電腦前進行網購,悠閑而幸福。客廳飯廳、廚房臥室,真皮沙發、液晶電視,王海強家的布置和格局與大城市富足人家如出一轍。這一家居格局,村里家家戶戶也基本一致。
“2013年聽說新村建好,經濟發展起來了,我重回家鄉。女朋友和村里的好多人也回來了。”王海強笑著說,“我們出門能種地,菜和糧食都是自家種的;家里、村里都有產業,鎮上就能打工,收入也有保障。跟城里比,生活一點兒也不差”。
羅埠新村村民生活的變化正是整個廬江縣城鎮化發展的縮影。近年來,該縣因地制宜實施的特色小城鎮和中心村建設,縣城周邊的村落向縣城集中。鄉鎮周邊的村落向鄉鎮中心區集中,其他村落逐漸向附近的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縣里在人口較為集聚的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力量配齊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打造新型農村城鎮中心。截至目前,廬江縣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8%以上。
廬江是農業和人口大縣,該縣加大廬城、湯池、泥河全國重點鎮建設,規范白山、盛橋等集鎮建設,全面提高集鎮建設管理水平,惠及更多百姓。近3年來,廬江縣投入資金10.8億元建設新村,啟動20個省級中心村建設,首批10個示范村通過省級驗收,湯池果樹村躋身全國“美麗鄉村”創建示范村,羅埠、鋪崗、齊嘴等新村成為亮點。湯池鎮獲批省級森林城鎮,柯坦鎮被環保部授予“國家級生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