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期間,各地各部門為嚴防“四風”反彈回潮,通過曝光通報、建章立制、明察暗訪等方式,狠剎公款吃喝、收送紅包節禮、濫發津補貼等不正之反腐專家認為,在重要節慶期間,緊盯“四風”問題不放松,體現了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重塑黨風政風的決心和擔當。(9月18日新華網)
每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往往成為“節日病”的易發高發時段。剛剛過去的中秋,各級各部門又打了一場治理“節日病”的攻堅戰。戰斗雖告一段落,反“四風”的整個戰役仍在繼續。與集中精力抓節點、打攻堅戰相比,關口前移抓日常、打持久戰同樣重要,任務更為艱巨。
“節日病”是一種“慢性病”,發病在節日,染病在平時。選擇重大節日,加大整治不正之風的力度,是通過“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和經驗。實踐證明,經過持續3年多的正風肅紀,干干凈凈過節的風尚漸成氣候。但從以往經驗來看,節日期間往往是“四風”問題的“擁堵點”。一盒月餅、一提茶葉、一次飯局,看似簡單的“人情往來”,卻很可能是觸碰紀律底線的“微小起點”。因此,要剎風肅紀,就要動真格,就要不放過每一件小事。
很多黨員干部以前沒見過因為一餐飯、一頓酒、幾張卡、幾日游而丟烏紗帽的,而現在呢,成為了常態。由此可見,轉變作風,必須從狠抓節點入手,這也是加強對黨員干部監督的重要途徑。從端午抓粽子,中秋抓月餅,元旦抓賀卡等等,以“釘釘子”的精神抓早抓小、步步為營,讓公職人員在“8小時內外”都感受到監督的壓力,讓過節回歸簡單溫暖的本來氛圍,讓違紀者為自己的違法違紀行為付出應付的代價。
當然,必須認識到,“節日病”是一種“慢性病”,發病在節日,染病在平時。也就是說,制度的落實關鍵還在于堅持,時間長了就會形成整個群體的習慣。一開始可能很多人在觀望,看這些規定能撐多久。可是這么長時間下來,八項規定不僅堅持了,而且還越來越細,自然會改變他們之前所習慣的模式,也就能夠在全社會中形成濃厚的廉潔氛圍,使廉潔觀念深入人心,使每一天都充滿陽光。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現階段,一方面,必須通過嚴懲的方式,形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和震懾力,讓歪風邪氣沒有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堅持把紀律規矩挺在前沿,抓早抓小,動輒則咎,保持監督執紀問責高壓態勢,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對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四風”問題,做到早發現、早查處、早糾正,防止小問題演變成大錯誤。
公事無小事,中央所出臺的一系列規定,正在呈現出一個越織越密的“制度之網”。只有抓早抓小、治在平時,方能在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引領下,涵養正氣朝氣,祛除邪氣暮氣,維護黨員干部健康,讓節日風清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