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政府今年8月正式批復《武城縣實施產城融合推進就地城鎮化試點方案》,要求武城作為全省唯一實施產城融合推進就地城鎮化試點縣,到2018年年底,戶籍城鎮化率要達到60%以上,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2%左右。在全國上下全面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全省產城融合推進就地城鎮化試點緣何“落戶”武城?9月24日,“供給側·山東策——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西線采訪團走進德州,就此進行了采訪。
“新型城鎮化建設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武城縣縣長張磊說,“我們承擔了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等5項國家級改革試點任務,在戶籍制度改革、產城融合等方面有較好的基礎,具備就地城鎮化的有利條件。”
近年來,武城縣開展了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和產業園區為重點的“兩區同建”工作,著力推進農村“就地城鎮化”,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今年,該縣又以“產城融合就地城鎮化”為目標,啟動了德州市戶籍城鎮化率試點工作,積極在破解發展瓶頸、理順體制機制上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努力走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子。
借助被列為“全國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全國深化縣城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縣”和“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縣”的機遇,武城縣著重探索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深化農村綜合產權制度改革等工作,為推進產城融合就地城鎮化試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
武城縣民營經濟優勢突出,是中國第一個玻璃鋼縣、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城、中國辣椒之鄉、中國食用菌之鄉,培植起新材料(玻璃鋼)、新能源空調、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等8大特色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24家,產業帶動就業創業、增收致富的能力日益增強,僅魯權屯鎮工業園每天就能承載務工人員1萬余人。現代農業發展迅速,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22.6萬畝,土地流轉率30.5%,培育起農民專業合作社885個、家庭農場92家、種糧大戶268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極大地解放了農村勞動力,使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不僅如此,武城縣按照“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的城鎮化建設理念,形成了外環魯權屯、四女寺、老城鎮“一心三極、鼎力縣城”,內環武城鎮、甲馬營、李家戶、主城區“四位一體、組團發展”的雙環立體城鄉格局,縣域“十分鐘”大路網貫通相連,初步構建起就地城鎮化的基礎框架。同時,全縣“兩區同建”扎實推進,建設新型農村社區34個、產業園區60處,2萬戶群眾搬入新居,6萬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
在推進產城融合就地城鎮化過程中,如何破解大城市在集聚吸納轉移人口中的“獨角戲”、城鎮化政策導向和農民進城落戶意愿“兩張皮”、城中村和城邊村原有居民“半市民化”、就業支撐“跟不上”等問題?在張磊看來,主要問題是著力解決制約新型城鎮化的突出問題:跳出農村這個環境,讓農民離開農村,不再是農民,轉變身份,讓農民真正成為“城里人”。
保持進城農民原有的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以及這“三權”的合法繼承權不變,探索宅基地換住房、“房票”,制定“放開城鎮落戶條件、放寬家庭戶、拓寬集體戶、落實居住證”制度……圍繞“離得開、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四個關鍵環節,武城縣制定出臺的“黃金20條”徹底解決群眾“想離離得開、想進進得來、想留留得下、想回回得去、進城過得好”的后顧之憂。
同時,該縣堅持以“群眾自愿”為基礎,提出了“四個決不允許”的工作要求,即決不允許違反法律法規、決不允許強迫命令、決不允許搞形式主義、決不允許弄虛造假,爭取建立起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武城模式”,為全省其他地區提供經驗借鑒。
目前,各項工作已全面鋪開,在德州市率先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率先成立縣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率先推出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切實完善了農村市場經濟體系,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目前,已通過“中心”累計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45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