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企業化: 深化集體經濟產權改革的可行選擇
文/黃中廷
推進鄉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是我國三十年農村改革開放過程中,繼家庭承包經營、農村稅費改革以后,進行的又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變革,是廣大群眾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下的偉大創舉。從北京的發展情況來看,在認真總結農民群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合作經濟理論和現代產權理論為基礎,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鄉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理論體系;形成了產權界定、資產清查與評估、成員身份界定、資產處置、股權設置與股權量化等一系列政策規定和程序規范;積累了廣泛宣傳民主決策、加強領導政策引路、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堅持公開公平公正、以改革促進穩定等豐富經驗;涌現了一大批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實現集體經濟騰飛、農民群眾共同致富的先進典型。
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廣大基層干部、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北京市鄉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已經從個別鄉村試點發展到全面推進,從近郊城鄉結合部發展到平原和山區。產權制度改革的形式也由存量資產量化一種形式,發展到存量資產量化與土地股份合作制、農民投資入股以及資源加資本等多種形式并存。通過資產變股權、農民當股東,實現了集體經濟產權制度從低水平的共同共有到高水平的按份共有的巨大變革。目前,全市已經有將近400個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基本完成了產權制度改革,有40多萬農民成為新型集體經濟的股東。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有所發現、有所前進、有所發展。目前,我們既要繼續加快改革步伐、擴大改革鄉村范圍,確保改革不停步,又要繼續深化改革、提高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市場競爭能力,確保不走回頭路。深化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的方向,就是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逐步推進村莊企業化,實現傳統意義上的村莊向現代企業轉變。
一、村莊企業化的概念
村莊與企業是內涵與外延完全不相同的兩個范疇。傳統意義上的村莊,一般來說是以家族血緣關系聯系起來的、以自給自足農業生產為主業的農戶聚集地。村莊的規模受到可以開發利用的土地等自然資源數量的約束。村莊生產方式和居民生活質量與農業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緊密相連。現代經濟學意義上的企業,是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商業服務的人們以節約交易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為目的,采取資本集中等方式組建起來的經濟組織。企業的規模受到資本資源、區位市場、人員素質、管理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制約。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從業人員的生活質量與企業經營方式和生產關系緊密相連。
所謂村莊企業化,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一個村的社區范圍內,農民群眾以共同致富為目的,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將全村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有效地組合起來,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商品生產或者提供商業服務的過程。村莊企業化是一個從根本上改變村莊功能、改變村莊生產力水平、改變村莊生產關系、改變村莊生產方式、改變農戶生活方式的一場革命,是村莊從內涵到外延的質的飛躍。高級階段的村莊企業化,不僅包括主導產業的非農化,還包括土地資源的資本化、所有制結構的混合化、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股東化、農村勞動力的職工化、農民生活方式的市民化、管理階層的專業化、農村社區管理的社會化。
二、村莊企業化的特征
村莊企業化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社區合作經濟組織是村莊企業化的載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市場競爭主體,必須使自己所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所耗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價值形成的成本等于或者低于社會平均成本。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在于產品或者勞務的價格競爭,而價格競爭的實質在于產品或者勞務成本的競爭。如果某一個市場競爭主體所提供的同等質量的產品或者勞務成本低于部門平均成本,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如果其產品或者勞務成本高于部門平均成本,就有可能被淘汰。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是現階段我國農村最基本的經營制度。但是,由于農戶分散經營規模狹小,勢單力薄難以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將分戶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共同闖市場。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途徑,可以是專業合作,也可以是社區合作。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生產同類產品或提供同類服務的農戶,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在生產經營的某些環節開展合作的經濟組織。而社區合作則是村莊社區范圍內的全體農戶,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以共同致富為目標,以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的產權為紐帶,在生產經營的全過程開展合作的經濟組織。村莊企業化是社區合作經濟組織高度發展的表現形式。
第二,發展非農產業是村莊企業化的重要途徑。傳統意義上的村莊,是以農業生產經營為主導產業。而農業生產經營可以是建立在現代農業科技裝備水平上的現代農業,也可以是建立在以手工勞動、畜力作業基礎之上的傳統農業。無論是現代農業還是傳統農業,其產品都擺脫不了自然條件對其生產經營規模與生產經營效益的制約,兩者之間的差別表現為受制約程度的不同。而非農產業則是為市場提供非農產品或者服務的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等二三產業。非農產業一般來說不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或者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明顯小于農業。正因為此,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效益都大大低于非農產業,二三產業經營者收入普遍高于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民。在現階段,解決三農問題,重要出路就是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前提下,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村莊企業化是村莊主導產業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的最終結果。
第三,農民群眾是村莊企業化的主體。農民是村莊的主人,是村莊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所有者。實現村莊企業化的途徑有多種方式,傳統方式是剝奪農民土地所有權,把農民群眾從土地上驅趕出去,使農民成為企業化的犧牲品,這是不符合我國法律政策要求的,最終也必然走向失敗。我們所定義的村莊企業化,是建立在農民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之上,充分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土地收益權之上的企業化;是將農民從傳統農業生產經營轉移出來,離土不離村,就地成為企業職工的企業化;是農民成為企業投資主體、經營主體和受益主體的企業化;是最大限度地維護好、實現好和發展好農民合法權益的企業化。
三、村莊企業化的類型
村莊企業化,是以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為背景,在黨的改革開放路線指引下,農民群眾的一個偉大創舉。村莊企業化的典型事例,正在許多地方特別是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不斷涌現出來。從北京郊區來看,村莊企業化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融入城市型。這些村一般都已經納入北京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的城市核心區或者遠郊區縣的新城規劃區。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迅速發展的城市化過程中,這些村充分利用城市建設帶來的區位優勢和土地征占變現資金以及政府賦予的優惠政策,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特別是為城市服務的房地產業、商業服務業,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力,實現了村莊企業化。例如,豐臺區南苑鄉的果園村、花鄉的草橋村、朝陽區的十里河村、海淀區的大鐘寺村,都是這類村莊企業化的典型。
二是小城鎮中心型。這些村一般都地處未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城區范圍的鄉鎮政府所在地。這些村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交通比較便利,信息交流比較暢通,人口聚集比較多,商業氛圍比較濃厚。他們充分利用自己所具有的各種自然、地理和經濟優勢,發展集體企業,帶領農民群眾實現共同致富,實現了村莊的企業化。豐臺區王佐鎮的南宮村、房山區竇店鎮的竇店村就是這類村莊的典型代表。
三是一般農區型。這些村既未列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的城區或者新城規劃范圍,也不屬于小城鎮中心地區,一般來說不具有地理區位優勢。在村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地發展集體企業,帶領農民群眾共同致富,實現了村莊的企業化。房山區的韓村河、順義區的北郎中比較典型。而昌平區的鄭各莊村從村莊土地的開發規模,所聚集企業的數量,企業運行體制等方面來看,在這類村莊中都屬于佼佼者。
四、村莊企業化的條件
村莊企業化,不是個別村特有的現象,也不是全市或者全國所有村莊唯一的發展模式。但是,在我國大中城市周邊地區、重點小城鎮中心地區以及具備條件的其他地區,村莊企業化的道路具有普遍借鑒意義。
從北京一些村莊實現村莊企業化的發展歷程,我們看到傳統村莊到現代企業的演變過程,是一個不斷轉變思想觀念、不斷積累經驗、不斷積聚資本、不斷完善運行機制、不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的痛苦磨練和艱苦創業過程;是在村莊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揚長避短發揮本村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經濟優勢,發揮本村農民聰明才智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克服封閉性走向開放,廣泛吸收外來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的過程。實現村莊企業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一是必須樹立現代企業經營理念。樹立現代企業經營理念,是實現村莊企業化的前提條件。自給自足的小農思想觀念,是在農業生產規模狹小、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其主要特點是生產的產品數量少,主要用于生產者自己消費,商品率很低。所以小農經濟是不怎么講究成本核算,不怎么考慮市場競爭的。而實現村莊企業化,必須克服小農經濟思想觀念,面對充滿變數的市場,按照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確定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方針,根據市場消費者的需求來組織生產經營。村莊企業化與社會上其他一般企業最大的區別,或者說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在符合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合法利用的前提下,將土地資源轉化為企業資本,尤其是在舊村改造的基礎上,將節約出來的集體建設用地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經營,變為企業競爭優勢。
二是必須有一個好的領導團隊。具有堅強戰斗堡壘作用的領導班子,是實現村莊企業化的基本保證。要改變封閉、任人唯親、排斥外人的封建、落后的心態與習慣,采取就地選拔培養與對外引進相結合的辦法,建設一支素質高、凝聚力強的領導集體。要在建立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的基礎上,實現村莊管理階層的專業化。
三是必須有一個好的企業運行機制。良好的企業運行機制是村莊企業化的基礎條件。在實行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離、政社分設。在城鄉分割的公共產品供給體制障礙沒有完全消除之前,應當明確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收益中用于社區集體公益事業費用的比例。要建立健全以資產經營責任制為核心的經營體制,充分調動企業管理者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
四是必須實行科學管理、民主監督。科學管理、民主監督是村莊企業化的基本要求。長期以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于共同共有的產權制度帶來的制度性弊病,造成集體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勞務成本往往高于社會平均成本。相當多的集體經濟組織所興辦的集體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因此,實行科學管理、科學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以獲取更多更好的經濟效益,是村莊企業化的生命線。
五是必須有一個友好的經營環境。友好的經營環境是村莊企業化的基本保障。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不是孤立的,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必須具備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村莊企業化的環境,也包括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兩個方面。具體來說有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生態環境、輿論環境、人文環境等。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二十多年時間里,郊區一些村莊在企業化的探索過程中,由于不具備合適的經營環境,而遭受失敗與挫折。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由于有了好的經營環境才真正發展起來。我們黨和國家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實施,是一些村莊實現村莊企業化最大的宏觀環境。各級黨委、政府在精神上、政策上和資金上的大力支持是實現村莊企業化的有利條件。農民群眾對村領導班子的高度信賴與支持是村莊企業化的良好內部環境。(來源:《農村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