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來了,不等風”系列評論之三:
治理霧霾,政府應該體現應有的責任擔當。然而,近期曝出的幾條消息,給相關部門敲響了警鐘。
一是,中央派出環保督察組到地方進行環保督察,有的企業卻跟督察組玩起了“躲貓貓”,來即停,走則繼續排污。二是,在重污染天氣應對中,有的地方政府未及時發布相應級別的預警信息,應急處置形同虛設甚至還沒有建立起來。三是,某地教育局官網晚上10點多發布消息稱,啟動重污染天氣紅色應急響應,中小學、幼兒園停課,但半夜2點多,又臨時發出更正消息,恢復“正常上課”。
以上幾條消息不同程度地說明,政府在治霾方面確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治霾不能“一陣風”,也不能“忽強忽弱”;治霾不能“想當然”,也不能“盲目出手”。提高治霾能力并取得更大成效,政府必須打起十二萬分精神,做到“穩準狠”,打出“組合拳”。
“穩”是要常態化、長效化。治霾是一場持久戰,關鍵就在于建立一套完整的、長期可行的機制,以及堅定的執行力。政府應該不斷完善監管、應急響應、問責等機制,在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發力。同時,政府還應督促企業轉變生產方式,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企業發展及地方GDP考核,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一起抓。
“準”是要打擊精準、服務準確。通過督察等監管措施,對拒不履行環保責任、屢教屢犯的企業或個人,要堅決曝光并把處罰落到實處。通過多種信息發布渠道及時發布準確的預警信息,加強有關防霾知識宣傳,讓民眾既能有效應對霧霾,也能感知政府治霾的決心與行動。治霾是一項民生工程,政府不能懈怠。
“狠”是要不留情面、鐵腕治霾。要完善有關大氣污染治理的法治建設,加大懲處力度。之所以出現有的企業偷排偷放、有的企業被查處后又“死灰復燃”的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治理還不夠“狠”,沒有徹底撼動排污者的利益。對于這些企業,不僅要動真碰硬,還要采取更嚴厲的措施,真正使其“不敢排”。同時,對地方政府來說,也要將治霾責任逐級落實,對領導干部的治霾成績考核發力、問責發力。
治霾的“穩準狠”,正是政府治理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彰顯。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正因此,治霾,必須要打起十二萬分精神。
系列之一:治霾,要“黑名單”,也要“白名單”
讓環境破壞者上“黑名單”,環境保護者上“白名單”,前者從反面警示大眾什么不該做,后者則通過榜樣的力量促使更多人去做對環境有利的事情。如此兩相結合,當“白名單”上的守法者越來越多,“黑名單”上的違法者越來越少,法律的效應也將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治理霧霾,我們需要通過“黑名單”來震懾違法行為,也應巧妙使用“白名單”來鼓勵環保者。
系列之二:保持高壓態勢,像反腐一樣治霾
持續的霧霾天氣下,最可怕的是無論政府部門還是企業、公眾的“習以為常”,以及由此而生的麻木感。久久為功不是“等風來”的無所作為,而是保持痛感的同時又鍥而不舍的努力。對于霧霾這個新世紀威脅我們生命健康的頑敵,我們要明白,我們既是在同落后產能和粗放發展方式作戰,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同人性之惡作戰。既要有敢啃“硬骨頭”的斗志和勇氣,也要有打持久戰的耐心和準備。既要一人、一企、一地的努力,也要聯防聯控、協同作戰、匯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