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追源
應,沒有錯,試,也沒問題,可是,當應試與教育綁定,把應試作為教育的目標,視為教育的理念,無疑是教育的倒退和悲哀。
4月19日,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教育局陸建國局長在連云港市委黨校春季主題班上,以《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為題作交流發言。陸建國局長說,“現在教育體制內,動不動有人批評應試教育,反應試教育”,“似乎一批評應試教育,他的格局就大了,認識就上層次了”,“在基礎教育階段,在中國當前的高考體制下,抓教學成績,抓應試教育,有錯嗎?”
應試教育并非死路一條
陸局長說的沒錯。應試教育被抹黑已非一日,許多論者一提到“應試”兩字,必欲群起而攻之,必欲除之而后快。為了救學生于水火,他們開出的藥方是素質教育。應試教育真的是罪大惡極?素質教育確實是救命仙丹?正如陸局長所說,先得把二者的概念搞清楚。
百度百科上的定義確實不能盡信,僅從字面上理解,應試之應,有應對、應付之意,應試之試,自然就是考試了。問題來了,考試有錯嗎?答案是顯然的,不考試怎么檢測,不考試如何選拔。問題恐怕在“應”上,那么,應對考試有錯嗎?考試難道不需要應對嗎?
應,沒有錯,試,也沒問題,可是,當應試與教育綁定,把應試作為教育的目標,視為教育的理念,無疑是教育的倒退和悲哀。
應試教育大行其道,并非是其口含天憲,身負尚方,實在是有“不得已”的現實和“不得不”的無奈。
基礎教育的特點就是教育內容以記憶和識別為主,記憶和識別能力是否扎實,直接關系到教育的質量。正是這種特點,讓許多人對基礎教育留下了“填鴨式”“灌輸式”的印象,再加上反復的備考,在很多人眼中,考試與噩夢可以畫上等號。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應試教育并非死路一條,即使是考試,也是可以考出素質的,關鍵在怎么考,考什么。應試教育之所以成為主流,一方面是由于基礎教育的特點,另一方面則是,素質教育在實踐中的空洞無效,在眾望期盼中的“拱手讓江山”。
素質教育尚停留在口號中
“應試這東西我明白,但素質是什么”。所謂素質教育既沒有準確嚴格的定義,也沒有具體有效的主張,在這個宏大耀眼的標語下,即使能找到一些具體的手段和政策,比如取消重點小學、初中,也和素質教育基本無關;就連素質教育常常提倡并引以為傲的音體美,在能否提升素質上也頗存疑問,語文數學與音體美不都是為了提升素質嗎?厚此薄彼就錯,厚彼薄此就對嗎?語文數學在智力構成中難道不是更重要的素質嗎?提高音體美的地位難道就能降低語文數學的難度嗎?各科一視同仁、全面學習,難道不是更加重了學習負擔嗎?
應試教育的無奈還在于教育資源分布的嚴重不均衡。在優質教育資源幾乎都涌向名校的背景下,為了獲得好的生源,名校必然采用“掐尖兒”策略,這一方面是利益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學生、家長、學校共謀的結果,而“掐尖兒”的具體方式,只能是以應試為主。也就是說,在教育投入不足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必然促使教育進一步應試化。
從教育的功用來看,應試教育也有其無奈的一面。對個人而言,基礎教育應該為每個受教育者打下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終生學習的基礎和走向社會的基礎。可見,教育承擔的不是單一功能,而至少是提高能力和改變社會地位兩種功能。二者毫無疑問是關聯的。可是,在考試壓倒一切的語境下,在激烈競爭的情況下,改變社會地位的訴求必然壓倒提高能力,把學生逼上應試這條路的,正是教育本身。
應試教育是在現實諸多境況下被逼迫作出的無奈選擇,這其中紛繁復雜,互有勾連,既有制度的原因,也有歷史的原因。對于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來說,需要認識到應試教育現實的、積極的作用,更需要充分認識到,應試教育的弊端,認識到應試教育只是中國現代教育在路上的暫時階段,而非方向目標。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存其利而去其弊,善其用而治其害,促進教育事業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