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發布
時間:2017-05-09 10:04:50  來源:住房城鄉建設部 

    日前,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了《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全文如下:

     

    “十二五”時期,我國勘察設計行業改革不斷深化,市場法規制度不斷完善,市場化、法制化和國際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勘察設計企業和人員數量、經營規模快速增長,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迅速提高,營業收入總額超過2萬億元,全面完成了固定資產投資和技術改造項目的勘察設計任務,在工程建設產業鏈上落實了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等要求,發揮了實施國家產業政策的先導和靈魂作用,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城鄉面貌、生態環境、人民居住條件不斷改善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十三五”時期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和主要任務,推進完善市場機制,促進行業科技進步,保障勘察設計質量,引導企業轉型發展,加強行業協會作用,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特編制本規劃。

一、發展回顧和面臨形勢

(一)發展回顧

“十二五”時期,全國勘察設計行業發展出現新局面。

1.行業規模逐步擴大。2015年行業企業總數達20480家,營業總收入達27089億元,勘察設計收入達4108.7億元,利稅總額2318.1億元,施工圖完成投資額81655.8億元,比“十一五”末分別增長40.1%、183.8%、53.2%、117.9%和22.2%。

2.技術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勘察設計水平明顯提高,在超高層建筑、高鐵、公路、水利水電、軌道交通、核能、電力、冶金、化工、建材等領域設計建造了一批難度高、體量大、技術復雜的工程項目,一些行業的勘察設計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企業轉型升級步伐進一步加快,基于工程建設全生命周期的技術支持與服務模式取得新的進展,工程技術管理服務和工程總承包進一步拓展,2015年收入分別達到377.5億元和9498.9億元。

3.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企業技術研發有所加強,一批企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創新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高,2015年參加編制或修訂國家、行業、地方技術標準和標準設計分別為10689項和1433冊,比“十一五”末分別增長170.6%和29%;科技活動費用支出總額為526.4億元,科技成果轉讓收入總額604億元,累計擁有專利93885項、專有技術26798項,比“十一五”末分別增長140.4%、142.6%、283.6%和78.2%。

4.人才隊伍發展壯大。2015年行業專業技術人員達137.1萬人,注冊執業人員達30.1萬人次,比“十一五”末分別增長48.1%和72.9%,注冊執業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由2010年的18.8%提高到2015年的22%。勘察設計企業注重人才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引領行業創新發展。

5.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設投入明顯加大,研發能力不斷增強,應用效益顯著提高,信息化和行業開始步入深度融合期。一些大型企業信息化建設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接近或達到5%,多數企業信息化投入年均增長率達15%左右,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數字化工廠(DF)為代表的前沿信息技術應用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的企業信息化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6.市場法規制度不斷完善。“十二五”期,國務院修訂發布《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印發《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工程勘察設計行業改革與發展若干意見》《工程勘察資質標準》《建設項目工程總承包合同示范文本(試行)》《建設工程設計合同示范文本》等文件,為依法管理提供了依據開展《關于進一步推進工程總承包發展的若干意見》《建筑工程設計招標投標管理辦法》《工程設計資質標準》《建設工程勘察合同》制定和修訂工作,開展建筑師負責制和房屋建筑、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總承包試點,勘察設計行業法規制度不斷完善,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監管方式逐步推進。

7.質量監管進一步加強。勘察、設計項目負責人質量終身責任逐步落實,工程質量監督機制逐漸完善,注冊執業人員質量意識和責任監管得到加強,建筑、市政工程施工圖審查功效明顯。

8.國際競爭力有所增強。行業國際化進程加快,2015年全行業境外收入1387.1億元,比“十一五”末增長180%,涌現出一批國際競爭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國際競爭實力明顯提高。

(二)面臨形勢。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行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消化行業過剩產能,將進入攻堅區和深水區要求行業必須充分把握市場新特征、新變化,調整優化產能結構,實現勘察設計市場的有效供給。城市建筑貪大、媚洋、求怪等現象影響著我國建筑水平的提升,要求建筑設計堅持新時期的建筑方針,體現地域特征、民族特點和時代風貌

2.市場化改革考驗各方主體的市場適應能力。政府簡政放權、深化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招標投標、計費機制、企業資質、執業資格等方面改革新政使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充分顯現,勘察設計市場進一步開放,倒逼行業技術水平、服務模式、風險管控等必須與時俱進。

3.混合所有制經濟為企業轉型注入新活力。融資渠道多元化加速技術和資本的融合,加快企業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混合所有制推動企業戰略性資源的優化整合和科學配置,促進企業體制機制改革、業務模式轉型和業務范圍拓展。

4.信息化、“互聯網+”與行業深度融合催生新業態。行業信息化建設方興未艾,與行業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信息化和“互聯網+”深刻影響企業組織形態、工作方式、服務模式和創新思維,改變行業業態格局。

5.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機遇與風險并存。“一帶一路”建設為行業國際化發展,打造“中國設計”品牌提供了難得機遇,但國際市場風險受國際政治環境多變、經濟發展低迷、文化傳統差異、技術標準復雜等多重因素影響更趨復雜,企業“走出去”面臨更多考驗。新型城鎮化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城市設計、海綿城市、綠色建筑行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以及裝配式建筑等成為行業適應新常態、實現轉型發展的戰略方向。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認真落實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和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建筑方針為目標,以深化行業體制改革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推進行業管理創新、科技創新、業態創新和信息化建設為抓手,以保障工程質量安全為核心,以優化行業市場環境為保障,深化政府監管方式改革,全面增強行業內生動力、發展活力和整體實力,進一步發揮勘察設計在工程建設中的先導和靈魂作用,促進行業可持續、協調和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完善市場化機制。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推進“放管服”改革,完善市場機制,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

2.推進法制建設。樹立依法治業、依法興業理念,健全完善勘察設計行業的法律法規體系,為行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3.樹立文化自信。堅持正確的價值觀,樹立中華文化自覺和自信,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扎實推進設計文化和企業文化建設。

4.保障工程質量。堅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全面提高質量意識,加強質量監管,落實勘察、設計的主體責任,保障工程建設質量。

5.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堅持人才強企、人才興業方針,優化人力資源管理,創建滿足行業發展需求的多層次人才成長與激勵平臺,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6.堅持國際化發展方向。持續推進“走出去”,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努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和風險管控能力。

(三)發展目標

2020年末,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1.優化產業結構。全面適應新常態,創新業態模式,優化產業結構,基本建立與相關產業全方位、深層次融合發展格局,營業收入年均增長7%

2.優化市場環境。完善全國建筑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臺,構建統一、開放的勘察設計市場;完善法律法規,實現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業;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強化個人執業資格管理,完成行業自律體系建設。

3.深化企業體制改革。全面深化企業體制改革,基本完成“事轉企”改革及國有勘察設計企業改革,建立和完善滿足市場化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勘察設計企業股權激勵制度。

4.建立自主創新體系。穩步推進行業自主創新,基本建立包括創新投入、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和人才激勵機制等在內的具有行業特色的自主創新體系。

5.提高建筑設計水平。按照“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環保要求,提供功能適用、經濟合理、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環境協調的建筑設計產品。

6.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拓展業務范圍,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創作出一批水平高、質量優、效益好的優秀工程項目,推廣工程總承包制,發展全過程工程咨詢,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顧問咨詢公司和工程公司。

7.推進行業與信息化、“互聯網+”深度融合。持續推動前沿信息技術對現有技術手段的改造和提升,行業信息化取得跨越式進展,基于“互聯網+”深度融合的業態創新呈現嶄新局面,實現提質增效,以“互聯網+”和大數據為技術支撐的行業監管新模式逐步完善并發揮效能。

8.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批以工程院院士、勘察設計大師為代表的專業學術帶頭人,以企業家和職業項目經理為代表的管理創新能力強的領軍人才,以及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師隊伍,從業人員素質全面提高,注冊執業人員占比有所提升。

9.構建新型標準體系。整合精簡政府標準,培育團體標準,搞活企業標準,增加標準供給,全面提升標準水平,加強中國標準與國際先進標準對接,為工程質量提供有力保障,助力勘察設計企業“走出去”。

三、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

(一)優化市場環境,規范市場秩序

1.加強行業法制建設。及時出臺、修訂和完善行業政策和法規,為實現全方位的依法行政奠定基礎;堅持依法治業,健全市場執法體系,加大執法力度,營造和維護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氛圍;面向全行業開展普法教育,進一步提高企業、從業人員的契約意識和遵紀守法意識。鼓勵和推行優質優價,引導工程勘察設計承發包雙方合理確定勘察設計周期和費用,保障勘察設計深度和質量。

2.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工程設計資質標準,加強資質動態監管,嚴格市場準入清出,實現優勝劣汰,加強對跨區域、跨行業承攬業務企業的事中事后監督管理,消除地方保護和行業壁壘。

3.完善執業資格制度。進一步完善個人執業資格制度框架體系,合理優化專業劃分,改進注冊考試內容,增強考試內容實踐性和合理性。延伸注冊建筑師、勘察設計工程師服務范圍,進一步明晰注冊執業人員權利、義務和責任,加強注冊執業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完善注冊執業人員自律機制,規范執業行為,加強執業行為監管,落實執業責任,推動建立個人執業保險制度。

4.加強誠信體系建設。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完善全國統一的企業、注冊人員、工程項目等基礎數據庫,建立基于大數據技術的企業、注冊人員誠信信息聯動管理和共享平臺,完善企業、注冊人員不良行為認定標準和信息發布制度,建立健全行業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支持行業協會健全行業自律機制,制定行業公約和職業道德標準,逐步形成企業和從業人員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

(二)堅持建筑方針,加強建筑設計管理。

1.堅持新時期建筑方針。大力宣傳“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建筑方針,引導建筑師深刻領悟建筑方針的科學內涵,增強建筑文化自信和技術自信,激發建筑設計創作熱情和創新活力,營造“搞創作、出精品”良好氛圍,提升建筑設計水平。

2.完善建筑設計招投標決策機制。健全適應建筑設計特點的招標投標制度,推行設計團隊招標、設計方案招標等方式。鼓勵建筑設計總包。完善國有資金投資項目招標投標監管,加強資格審查環節監管,推行電子招標投標。注重創意文化、傳統建筑文化和建筑功能、綠色建筑等要素評審,完善專家評審意見公示制度,增加專家和公眾的參與程度,鼓勵社會監督,提高建筑方案決策的透明度和科學性。完善建筑設計評價體系,強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層建筑設計管理,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評估制度。

3.試行建筑師負責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兼顧中國特色,改革創新,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建筑師負責制,從設計總包開始,由建筑師統籌協調建筑、結構、機電、環境、景觀等各專業設計,在此基礎上延伸建筑師服務范圍,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鼓勵建筑師依據合同約定提供項目策劃、技術顧問咨詢、施工指導監督和后期跟蹤等服務,推進工程建設全過程建筑師負責制。提高建筑師地位,保證建筑師權益,使建筑師設計理念完整實施,提高建筑品質。

4.倡導開展建筑評論和交流。鼓勵專業學者和社會輿論廣泛開展建筑評論,提升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的社會關注度和參與度,促進建筑設計理念的交融和升華,提升社會整體的建筑文化水平和藝術素養。廣泛開展建筑設計交流與合作,促進中華建筑文化的傳承創新以及與世界建筑文化的融合發展。

(三)推進科技創新,提高服務水平

1.推進自主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鼓勵企業充分發揮工程設計集成創新、轉化科技成果為生產力的功能優勢,完善“產學研設”科技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創建技術研發中心,與生產企業、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合作,創新業態模式,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及產品。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與新型城鎮化、裝配式建筑、城市設計相關的創新技術研究與應用。

2.推動新技術應用。踐行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生態文明等綠色發展理念,廣泛應用協同設計、三維設計、動態模擬等技術,促進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新技術的集成應用,實現勘察設計手段創新,深度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和數字化工廠(DF)在工程建設運營全過程中的應用,實現全生命周期數據共享和信息化管理,提高工程建設綜合效益。支持工程設計軟件自主研發和國內外企業合作開發,提高應用軟件適用性。

3.促進成果轉化。落實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完善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促進創新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支持企業發揮設計和專利及專有技術優勢,拓展項目綜合技術服務能力。

4.加大激勵力度。進一步加大對原創設計和精品設計的激勵力度,激發工程設計人員創作熱情,促進工程設計創新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注重中華傳統建筑文化傳承,樹立一批新技術、新理念與中華傳統建筑文化結合的建筑典范,突出國家產業政策要求,樹立優秀項目標桿。

(四)推進管理創新,實現轉型發展

1.深化企業體制改革。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推動管理創新和業態創新。推動改制企業建立技術、管理要素參與分配的股權調配機制。破除所有制界限,發展多種所有制交叉持股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構建多種體制共生多贏的企業制度和管理體制,增強企業適應新常態、實現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

2.加強技術與資本融合發展。引導技術與資本融合,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引入戰略投資,擴展服務領域和經營規模,促進建設-經營-轉讓(BOT)、民間融資(PFI)等業務模式推廣,鼓勵企業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參與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增強企業在工程建設中的主動權,加快業內外、上下游產業鏈之間的戰略并購步伐。

3.加快推行工程總承包。裝配式建筑原則上應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政府投資工程應完善建設管理模式,帶頭推行工程總承包。加快完善工程總承包相關的招標投標、施工許可、竣工驗收等制度規定。按照總承包負總責的原則,落實工程總承包企業在工程質量安全、進度控制、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責任。培育一批工程總承包骨干企業,提高工程總承包的供給質量和能力。

4.培育全過程工程咨詢。積極利用工程勘察設計的先導優勢,拓展覆蓋可行性研究、項目策劃、項目管理等工程建設全生命周期的技術支持與服務,提高工程項目建設水平。鼓勵企業采取聯合經營、并購重組等方式發展全過程工程咨詢,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全過程工程咨詢企業。開展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試點,探索總結全過程工程咨詢的服務模式和監管方式。促進大型企業向具有項目前期咨詢、項目管理和融資等集成化服務能力的工程公司或工程顧問咨詢公司發展,中小型企業向具有較強專業技術優勢的專業公司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以設計和研發為基礎,以自身專利及專有技術為優勢,拓展裝備制造、設備成套、項目運營維護等相關業務,逐步形成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服務體系。

5.推動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制定“走出去”激勵政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創建國際型工程公司、工程咨詢顧問公司,通過企業聯盟、海外并購等方式拓展業務能力,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鼓勵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鼓勵大型企業主動“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鼓勵有特色專長的中小企業“借船出海”開拓海外業務。支持行業協會組織國際交流與合作活動,開展國際工程風險評估,搭建國際市場信息服務平臺。

6.推進企業文化和品牌建設。加強行業文化自覺、自信和創新,引導推動企業文化建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企業戰略發展相融合,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增強社會影響力和提升市場競爭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設計”知名品牌。

(五)加強工程監管,確保勘察設計質量

1.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強化勘察、設計責任主體意識,引導企業加強質量意識教育和質量管理,構建和完善企業標準體系,提高技術保障能力,保證勘察設計質量。健全質量責任追究機制,全面落實勘察、設計項目負責人和注冊執業人員終身責任。

2.完善施工圖審查制度。進一步完善施工圖審查制度,建立適合工程總承包項目特點的施工圖審查模式,創新施工圖審查方式,推進數字化審圖,提高審查水平和效率。

3.加強質量監管。創新勘察設計質量監督檢查模式,采取隨機檢查、專項檢查等方式,全面掌握工程質量實情。推進工程質量監管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綜合應用包括大數據、互聯網等在內的多種信息化技術,加強勘察設計過程監管。

4.加強工程勘察質量行為管理。鼓勵企業加大鉆探取樣、原位測試、室內試驗等工程勘察設備的研發投入,促進勘察設備升級換代,推進工程勘察基礎數據的信息化管理。全面落實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的執業責任,發揮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現場管理的作用和積極性。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勘察作業人員的質量責任意識。實現工程勘察過程監管信息的有效記錄和高效利用,規范勘察工作原始記錄,確保取樣、記錄的真實和準確,推進勘察現場工作標準化。嚴厲查處工程勘察數據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保證工程勘察質量。

5.推行責任保險和工程擔保。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健全工程風險控制機制,完善工程勘察設計保險、擔保制度,支持勘察設計領域保險和再保險產品創新與應用,鼓勵企業與保險機構合作開展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業務,分擔企業和從業人員的業務風險。

(六)推進信息化建設,實現互聯網+融合

1.推進企業管理信息化。積極推進企業信息集成管理平臺建設,實現業務、技術、資金、人力、知識等資源綜合管理,助力企業轉型和業務拓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企業云建設和移動互聯應用,建立跨地域、跨時空的企業信息管理平臺。支持企業整合信息資源,優化業務流程,提升已建信息系統的性能功能和應用效益,提高企業信息資源利用率。

2.促進行業與信息化深度融合。促進行業與信息化在業務、技術、產品等方面深度融合,推動勘察設計成果“藍轉白”改革和數字化交付改革,推進行業大數據應用,提升行業資源共享水平,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行業信息化產品。

3.推進“互聯網+勘察設計”。制定行業“互聯網+”行動計劃,深入推動行業與“互聯網+”融合,推進“互聯網+勘察設計”的平穩、有序發展,實現跨領域多主體的聯合創新,促進技術服務全流程的互聯網技術應用,優化和集成行業生產要素配置,推動企業業務轉型和業態創新,推動行業監管互聯網技術應用,提高監管效率。

(七)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1.實施高層次人才戰略。面向國內外人才資源,圍繞建設創新型行業,組織實施高層次人才建設計劃,以大型企業和部分中型企業為重點,培養和引進一批工程技術、投資、融資、法務、管理等領域高端人才。

2.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產學研設”結合,建立企業人才培養基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設立學位授予點、博士后流動站,重點培養創新型人才和高技能專門人才。培養優秀建筑師隊伍,加強建筑設計學科專業建設,調整專業課程體系,推動高等學校與設計機構實施專業聯合培養計劃,完善注冊建筑師考試內容,強化設計實務、設計能力的考核,提升建筑師全過程服務能力,擴大我國建筑師的國際影響力。

3.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完善符合行業特點的人才使用、流動、評價和激勵機制。探索實施技術、管理要素參與分配的中長期激勵政策,形成針對特殊、緊缺及創新型人才成長與發展的激勵機制,打破體制、身份和資歷的界限障礙,營造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

4.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鼓勵企業制定符合改革發展需要的全員培訓規劃,持續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優化注冊執業繼續教育管理,強化繼續教育與工程實踐相結合。推行工程勘察技術工人全員培訓持證上崗制度,推行勞務人員培訓上崗和實名制管理,不斷提高工程勘察現場作業和試驗能力。

(八)推進標準改革,推動標準走出去。

1.強化強制性標準。加快制定全文強制性標準,強制性標準要全面覆蓋各類工程項目和各個建設環節,逐步用全文強制性標準取代現行標準中分散的強制性條文。完善推薦性標準,優化現行標準數量和規模,逐步向政府職責范圍內的公益類標準過渡。

2.加大標準的市場供給。改變標準由政府單一供給模式,以保證勘察設計有據可依為原則,鼓勵行業協會發揮主體作用,制定滿足勘察設計市場和創新發展需要的團體標準,供市場自愿選用。鼓勵企業根據發展需要,自主制定和實施高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標準。

3.全面提升標準水平。增強能源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和長遠發展意識,更加注重標準先進性和前瞻性,適度提高標準對安全、質量、性能、健康、節能等強制性指標要求,通過標準水平提升,促進城鄉發展模式轉變,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提升工程質量水平。

4.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完善標準外文版譯制和宣傳推廣工作機制,鼓勵行業協會和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有關標準化組織交流合作,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和“走出去”項目采用中國標準。積極開展中外標準對比研究,承擔國際標準和區域標準制定。

四、保障機制

(一)完善機制,創新市場監管方式

完善工程勘察設計行業法規制度,以加強企業資質和個人執業資格動態監管為手段,以推進工程擔保、保險和誠信體系建設為重點,完善勘察設計市場運行體系。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完善各類市場主體和注冊執業人員的信用檔案,及時采集并公布誠信信息,加強對誠信信息的分析和應用,推行市場準入清出、勘察設計招投標、市場動態監管等環節的差別化管理,逐步培育依法競爭、合理競爭、誠實守信的勘察設計市場。健全勘察設計行業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對各類市場主體、專業技術人員、工程項目等相關數據的共享和管理聯動,提高監管效能。落實勘察、設計主體責任,提高市場和質量監管效能。

(二)創新發展,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企業要適應新常態,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發展戰略規劃,建立健全符合市場化需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創新管理機制和經營模式,增強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運作能力,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好地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智力技術密集的優勢,實施創新驅動、與產業融合、信息化推進和差異化發展的策略,全面推進企業管理創新、科技創新、業態創新和文化創新,牢固樹立質量意識,提高服務工程建設的能力和水平,為社會提供優質高效工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隊伍整體素質,夯實企業發展基礎,穩步推進企業文化建設,塑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員工價值觀,提高企業凝聚力和執行力,履行社會責任,提升企業品牌社會影響力。積極推進“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提高企業國際市場競爭力。

(三)深化改革,增強協會服務能力

行業協會要深化改革,加強協會自身建設,主動適應協會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增強“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促進和諧”的能力,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加強新常態下企業改革發展調查研究,探索行業創新發展思路和途徑,為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建言獻策。積極引導企業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建設,組織經驗交流、咨詢和培訓活動。加強行業文化建設,發揮行業自律機制作用,通過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完善行業自律公約和職業道德準則,規范企業和從業人員行為。積極組織參與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加快編制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穩步推進團體標準國際化進程。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