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海洋局聯合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
時間:2017-06-20 17:10:11  來源:國家海洋局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海洋局聯合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以下簡稱《設想》)。這是自2015年3月28日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來,中國政府首次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提出中國方案,也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領導人成果之一。

    《設想》提出,中國政府將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遵循“求同存異,凝聚共識;開放合作,包容發展;市場運作,多方參與;共商共建,利益共享”的原則,致力于推動聯合國制定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海洋領域的落實,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的海上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的合作平臺,推動建立互利共贏的藍色伙伴關系,鑄造可持續發展的“藍色引擎”。

    《設想》提出要重點建設三條藍色經濟通道:以中國沿海經濟帶為支撐,連接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經南海向西進入印度洋,銜接中巴、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共同建設中國-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藍色經濟通道;經南海向南進入太平洋,共建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積極推動共建經北冰洋連接歐洲的藍色經濟通道。

    中國政府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發出倡議,以共享藍色空間、發展藍色經濟為主線,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實現海上互利互通、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維護海上安全、深化海洋科學研究、開展文化交流、共同參與海洋治理等為重點,共走綠色發展之路,共創依海繁榮之路,共筑安全保障之路,共建智慧創新之路,共謀合作治理之路,實現人海和諧,共同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2015年,中國政府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回應。

    為進一步與沿線國加強戰略對接與共同行動,推動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藍色伙伴關系,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實現人海和諧、共同發展,共同增進海洋福祉,共筑和繁榮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海洋局特制定并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

  一、時代背景

    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空間和寶貴財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以海洋為載體和紐帶的市場、技術、信息等合作日益緊密,發展藍色經濟逐步成為國際共識,一個更加注重和依賴海上合作與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獨行快,眾行遠”。加強海上合作順應了世界發展潮流與開放合作大勢,是促進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更趨緊密、互惠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為廣闊的必然選擇,也是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應對危機挑戰、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的重要途徑。

    中國政府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致力于推動聯合國制定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海洋領域的落實,愿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一道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的海上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的合作平臺,建立積極務實的藍色伙伴關系,鑄造可持續發展的“藍色引擎”。

    二、合作原則

    求同存異,凝聚共識。維護國際海洋秩序,尊重沿線國多樣化的海洋發展理念,照顧彼此關切,彌合認知差異,求大同,存小異,廣泛協商,逐步達成合作共識。

    開放合作,包容發展。進一步開放市場,改善投資環境,消除貿易壁壘,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增強政治互信,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倡導包容發展、和諧共生。

    市場運作,多方參與。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支持建立多利益攸關方伙伴關系,推動各國政府、國際組織、民間社團、工商界等廣泛參與海上合作。

    共商共建,利益共享。尊重沿線國發展意愿,兼顧各方利益,發揮各方比較優勢,共謀合作、共同建設、共享成果,促進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推動形成海上合作的利益共同體。

  三、合作思路

    以海洋為紐帶增進共同福祉、發展共同利益,以共享藍色空間、發展藍色經濟為主線,加強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戰略對接,全方位推動各領域務實合作,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海上大通道,共同推動建立海上合作平臺,共同發展藍色伙伴關系,沿著綠色發展、依海繁榮、安全保障、智慧創新、合作治理的人海和諧發展之路相向而行,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根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點方向,“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以中國沿海經濟帶為支撐,密切與沿線國的合作,連接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經南海向西進入印度洋,銜接中巴、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共同建設中國-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藍色經濟通道;經南海向南進入太平洋,共建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積極推動共建經北冰洋連接歐洲的藍色經濟通道。

    四、合作重點

    圍繞構建互利共贏的藍色伙伴關系,創新合作模式,搭建合作平臺,共同制定若干行動計劃,實施一批具有示范性、帶動性的合作項目,共走綠色發展之路,共創依海繁榮之路,共筑安全保障之路,共建智慧創新之路,共謀合作治理之路。

    (一)共走綠色發展之路

    維護海洋健康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中國政府倡議沿線國共同發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提供更多優質的海洋生態服務,維護全球海洋生態安全。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加強在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海洋瀕危物種保護等領域務實合作,推動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共建跨界海洋生態廊道。聯合開展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監視監測、健康評價與保護修復,保護海島生態系統和濱海濕地,舉辦濱海濕地國際論壇。

    推動區域海洋環境保護。加強在海洋環境污染、海洋垃圾、海洋酸化、赤潮監測、污染應急等領域合作,推動建立海洋污染防治和應急協作機制,聯合開展海洋環境評價,聯合發布海洋環境狀況報告。建立中國-東盟海洋環境保護合作機制。在中國-東盟環境合作戰略與行動計劃框架下,推動開展海洋環境保護合作。倡議沿線國共同發起和實施綠色絲綢之路使者計劃,提高沿線各國海洋環境污染防治能力。

    加強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推動開展海洋領域的循環低碳發展應用示范。中國政府支持沿線小島嶼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愿意在應對海洋災害、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蝕、海洋生態系統退化等方面提供技術援助,支持沿線國開展海島、海岸帶狀況調查與評估。

    加強藍碳國際合作。中國政府倡議發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藍碳計劃,與沿線國共同開展海洋和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監測、標準規范與碳匯研究,聯合發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藍碳報告,推動建立國際藍碳論壇與合作機制。

    (二)共創依海繁榮之路

    促進發展、消除貧困是沿線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發揮各國比較優勢,科學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實現互聯互通,促進藍色經濟發展,共享美好生活。

    加強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合作。與沿線國合作開展資源調查、建立資源名錄和資源庫,協助沿線國編制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并提供必要的技術援助。引導企業有序參與海洋資源開發項目。積極參與涉海國際組織開展的海洋資源調查與評估。

    提升海洋產業合作水平。與沿線國共建海洋產業園區和經貿合作區,引導中國涉海企業參與園區建設。實施一批藍色經濟合作示范項目,支持沿線發展中國家發展海水養殖,改善生活水平,減輕貧困。與沿線國共同規劃開發海洋旅游線路,打造精品海洋旅游產品,建立旅游信息交流共享機制。

    推進海上互聯互通。加強國際海運合作,完善沿線國之間的航運服務網絡,共建國際和區域性航運中心。通過締結友好港或姐妹港協議、組建港口聯盟等形式加強沿線港口合作,支持中國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沿線港口的建設和運營。推動共同規劃建設海底光纜項目,提高國際通信互聯互通水平。

    提升海運便利化水平。加強與有關國家的溝通協調,圍繞規范國際運輸市場、提升運輸便利化水平等方面緊密合作。加快與有關國家在口岸監管互認、執法互助、信息互換等方面的合作。

    推動信息基礎設施聯通建設。共建覆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信息傳輸、處理、管理、應用體系以及信息標準規范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為實現網絡互聯互通、信息資源共享提供公共平臺。

    積極參與北極開發利用。中國政府愿與各方共同開展北極航道綜合科學考察,合作建立北極岸基觀測站,研究北極氣候與環境變化及其影響,開展航道預報服務。支持北冰洋周邊國家改善北極航道運輸條件,鼓勵中國企業參與北極航道的商業化利用。愿同北極有關國家合作開展北極地區資源潛力評估,鼓勵中國企業有序參與北極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加強與北極國家的清潔能源合作。積極參與北極相關國際組織的活動。

    (三)共筑安全保障之路

    維護海上安全是發展藍色經濟的重要保障。倡導互利合作共贏的海洋共同安全觀,加強海洋公共服務、海事管理、海上搜救、海洋防災減災、海上執法等領域合作,提高防范和抵御風險能力,共同維護海上安全。

    加強海洋公共服務合作。中國政府倡議發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洋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計劃,倡導沿線國共建共享海洋觀測監測網和海洋環境綜合調查測量成果,加大對沿線發展中國家海洋觀測監測基礎設施的技術和設備援助。中國政府愿加強北斗衛星導航和遙感衛星系統在海洋領域應用的國際合作,為沿線國提供衛星定位和遙感信息應用與服務。

    開展海上航行安全合作。中國政府愿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參與雙多邊海上航行安全與危機管控機制,共同開展打擊海上犯罪等非傳統安全領域活動,共同維護海上航行安全。

    開展海上聯合搜救。在國際公約框架下,中國政府愿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加強與沿線國信息交流和聯合搜救,建立海上搜救力量互訪、搜救信息共享、搜救人員交流培訓與聯合演練,提升災難處置、旅游安全等海上突發事件的共同應急與行動能力。

    共同提升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倡議共建南海、阿拉伯海和亞丁灣等重點海域的海洋災害預警報系統,共同研發海洋災害預警報產品,為海上運輸、海上護航、災害防御等提供服務。支持南海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運行,為周邊國家提供海嘯預警服務。推動與沿線國共建海洋防災減災合作機制,設立培訓基地,開展海洋災害風險防范、巨災應對合作研究和應用示范,為沿線國提供技術援助。

    推動海上執法合作。加強與沿線國對話,管控分歧,在雙多邊框架下推動海上執法合作,建立完善海上聯合執法、漁業執法、海上反恐防暴等合作機制,推動構筑海上執法聯絡網,共同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加強與沿線國海上執法部門的交流合作,為海上執法培訓提供必要幫助。

    (四)共建智慧創新之路

    創新是引領海洋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深化海洋科學研究、教育培訓、文化交流等領域合作,增進海洋認知,促進科技成果應用,為深化海上合作奠定民意基礎。

    深化海洋科學研究與技術合作。與沿線各國共同發起海洋科技合作伙伴計劃,聯合開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海域和通道科學調查與研究、季風-海洋相互作用觀測研究以及異常預測與影響評估等重大項目。深化在海洋調查、觀測裝備、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藥、海洋食品技術、海上無人機、無人船等領域合作,加強海洋技術標準體系對接與技術轉讓合作,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建海外技術示范和推廣基地。

    共建海洋科技合作平臺。與沿線國共建海洋研究基礎設施和科技資源互聯共享平臺,合作建設海洋科技合作園。推進亞太經合組織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東亞海洋合作平臺、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中國-東盟海洋學院、中國-東亞海環境管理伙伴關系計劃海岸帶可持續管理合作中心、中馬海洋聯合研究中心、中印尼海洋與氣候中心、中泰氣候與海洋生態系統聯合實驗室、中巴聯合海洋研究中心、中以海水淡化聯合研究中心等建設,共同提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

    共建共享智慧海洋應用平臺。共同推動國家間海洋數據和信息產品共享,建立海洋數據中心之間的合作機制和網絡,共同開展海洋數據再分析研究與應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洋和海洋氣候數據中心。共同研發海洋大數據和云平臺技術,建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海洋公共信息共享服務平臺。

    開展海洋教育與文化交流。繼續實施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計劃,擴大沿線國來華人員的研修與培訓規模。推動實施海洋知識與文化交流融通計劃,支持中國沿海城市與沿線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加強與沿線國海洋公益組織和科普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弘揚媽祖海洋文化,推進世界媽祖海洋文化中心建設,促進海洋文化遺產保護、水下考古與發掘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與沿線國互辦海洋文化年、海洋藝術節,傳承和弘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

    共同推進涉海文化傳播。加強媒體合作,開展跨境采訪活動,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媒體朋友圈。創新傳播方式,共同打造體現多國文明、融合多語種的媒介形態。攜手開展涉海文藝創作,共同制作展現沿線各國風土人情、友好往來的文藝作品,夯實民意基礎。

    (五)共謀合作治理之路

    建立緊密的藍色伙伴關系是推動海上合作的有效渠道。加強戰略對接與對話磋商,深化合作共識,增進政治互信,建立雙多邊合作機制,共同參與海洋治理,為深化海上合作提供制度性保障。

    建立海洋高層對話機制。與沿線國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溝通磋商與對話機制,推動簽署政府間、部門間海洋合作文件,共同制定合作計劃、實施方案和路線圖,共同推動重大項目實施。推動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高層對話機制,共同推動行動計劃的實施,共同應對海洋重大問題。辦好中國-小島嶼國家海洋部長圓桌會議、中國-南歐國家海洋合作論壇。

    建立藍色經濟合作機制。設立全球藍色經濟伙伴論壇,推廣藍色經濟新理念和新實踐,推動產業對接與產能合作。共同制定并推廣藍色經濟統計分類國際標準,建立數據共享平臺,開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藍色經濟評估,編制發布藍色經濟發展報告,分享成功經驗。打造海洋金融公共產品,支持藍色經濟發展。

    開展海洋規劃研究與應用。共同推動制定以促進藍色增長為目標的跨邊界海洋空間規劃、實施共同原則與標準規范,分享最佳實踐和評估方法,推動建立包括相關利益方的海洋空間規劃國際論壇。中國政府愿為沿線國提供海洋發展規劃相關培訓與技術援助,為制定海洋發展規劃提供幫助。

    加強與多邊機制的合作。支持在亞太經合組織、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中非合作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等多邊合作機制下,建立海洋合作機制與制度規則。支持聯合國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東亞海環境合作伙伴、環印度洋聯盟、國際海洋學院等發揮作用,共同組織推進重大計劃和項目。

    加強智庫交流合作。推動沿線國智庫對話交流,合作開展戰略、政策對接研究,共同發起重大倡議,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提供智力支撐。中國政府支持國內智庫與沿線國相關機構和國際性海洋組織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智庫聯盟,打造合作平臺與協作網絡。

    加強民間組織合作。鼓勵與沿線國民間組織開展海洋公益服務、學術研討、文化交流、科技合作、知識傳播等活動,推動民間組織合作與政府間合作相互促進,共同參與海洋治理。

  五、積極行動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與有關國家的海上合作,加強戰略溝通,搭建合作平臺,開展了一系列合作項目,總體進展順利。

    高層引領推動。在中國與相關國家領導人的見證下,與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馬爾代夫、南非等國簽署了政府間海洋領域合作協議、合作備忘錄和聯合聲明,與多個沿線國開展戰略對接,建立了廣泛的海洋合作伙伴關系。

    搭建合作平臺。在亞太經合組織、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中國-東盟合作框架等機制下建立了藍色經濟論壇、海洋環保研討會、海事磋商、海洋合作論壇、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東亞海洋合作平臺等合作機制。相繼舉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世界媽祖海洋文化論壇等一系列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活動,對增進理解、凝聚共識、深化海上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加大資金投入。中國政府統籌國內資源,設立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和中國-印尼海上合作基金,實施《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對重大海上合作項目提供了資金支持。

    推進內外對接。中國政府鼓勵環渤海、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等經濟區和沿海港口城市發揮地方特色,加大開放力度,深化與沿線國的務實合作。支持福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和舟山群島海洋新區建設,加大海南國際旅游島開發開放力度。推進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建設,啟動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

    促成項目落地。馬來西亞馬六甲臨海工業園區建設加緊推進。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運營能力提升,港口自由區建設、招商工作穩步推進。緬甸皎漂港“港口+園區+城市”綜合一體化開發取得進展。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口城、漢班托塔港二期工程有序推進。埃塞俄比亞至吉布提鐵路建成通車,肯尼亞蒙巴薩至內羅畢鐵路即將通車。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已建設成為重要的中轉樞紐港。中國與荷蘭合作開發海上風力發電,與印尼、哈薩克斯坦、伊朗等國的海水淡化合作項目正在推動落實。海底通信互聯互通水平大幅提高,亞太直達海底光纜(APG)正式運營。中馬欽州-關丹“兩國雙園”、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境外園區建設成效顯著。

    展望未來,中國政府愿用信心和誠意與沿線各國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共謀發展,共同行動,珍愛共有海洋,守護藍色家園,共同推動實現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偉藍圖。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