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市政府發布租房16條政策后,其中關于“租購同權”的表述引起了公眾廣泛的討論。有不少媒體———不僅僅是自媒體———都將租購同權解讀為租房也可以上名校。
在7月19日的南都社論中,盡管表述較為謹慎,但并不認為租購同權的政策一定會造成名校資源分配均等化的效果。正如昨日南都記者的跟蹤報道,符合條件的租房只能保證讀公立學校,而非公立名校。這是因為,目前廣州各區的入學標準還是按照順位來進行安排,而非抽簽決定。按照現在的做法,第一順位是“房戶合一”,也就是監護人是房主+戶主;第二順位是房主;第三順位后才是租房者。就目前來看,真正的名校入讀資格依舊稀缺,租賃者試圖和房主同時參與順位入學,根本不現實。
但是,廣州“租購同權”的新聞卻戳中了樓市和教育兩大敏感區域,所以由此產生的誤讀以及因為誤讀傳播帶來的影響,也十分明顯。例如,有門戶網站用了“廣州樓市大變天”這樣的標題,意指學區房即將降價,由此將引發樓市的連鎖反應;又如之前提到的,有媒體認為租房也可以上名校。而事實上,廣州版的16條租房政策,意欲解決的是房屋租賃市場混亂的問題,涉及教育的篇幅并不大。
公眾的兩大誤讀背后,恰恰存在著兩大焦慮。其一是面對高企的房價,不少人希望房價可以降低;其二是面對激烈的名校入學競爭,學齡兒童的家長們希望可以分配更平均。尤其是后者,改革開放所制造的數億城市中產,無論是期待家庭地位抬升,還是擔心后代階層滑落,他們都格外重視教育,這其中,學位房也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對于很多家長來說,樓市和教育兩個系統都太過復雜,除了隨波逐流,盡可能站在浪尖上,他們很難找到別的途徑自我安慰。不客氣地說,許多家長在看待教育時,已經過于迷信學區房的功效;反過來,這樣的一種集體性的價值偏好,也助推了學區房價格的不斷上升。
那么為什么說,對于學區房的認同已經趨于迷信呢?簡而言之,可以歸結成兩點。首先是許多人天然將學區房的教育投資當作了教育本身。教育是一種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行動,越是在孩子成長的早期,家長做比說越顯得重要。占據了學區房,僅僅是占據了技能學習的相對優勢位置,但在人格教育、素質教育層面,更多的職責需要家長來背負。但現實是,很多家長卻在學區房的宣傳之中,陷入了學區房決定論的迷思,認為沒有學區房就意味著失敗。而在真實的生活中,卻并沒有真正關心孩子的身心成長。
其次是許多家長買了學區房之后,只看到得到了什么,卻忽視失去了什么。要知道,當下風行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父母這一代人只能通過高考出人頭地的前提下設定的,屬于一種“過去的經驗”。而對于新一代孩子來說,高考正在不斷邊緣化。從趨勢上看,孩子的同情心、興趣、愛好和溝通能力將比技能證書更為有用。但現有的公立名校周圍,學區房普遍缺乏戶外活動空間,孩子彼此間交流十分同質化,競爭多于合作。整體的氛圍過早引入成人世界里的叢林法則,這種學習和生活的現狀,對孩子成長頗為不利。
對于瘋狂追求學區房、學而思(群體幾乎重合)的家長們來說,對樓市的誤讀可能只是喪失一次投資機遇,但對于教育的誤讀,將造成下一代終身的影響。相比充滿投機色彩的樓市,教育來不得半點虛妄。只有身體力行,從本心出發,拒絕被流行的概念和風行的舉動所裹挾,教育才能腳踏實地,孩子的成長才不會浮在表面,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