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公號發(fā)了一篇——《最可悲的教育,是寒門養(yǎng)“貴子”》,文章提出“普通家庭,父母節(jié)衣縮食把孩子當‘富二代’來養(yǎng),換來的卻是孩子的自私自利,虛榮無度”、“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往往走向兩個極端:要么成為被金錢控制的奴隸,要么變成天真爛漫的‘圣母’”。
多年來,媒體報道了不少寒門家庭子弟不尊重父母、不著四六的事情。近日豆瓣有網友發(fā)帖吐槽自家10歲的小侄子引發(fā)熱議。小侄子學習成績非常優(yōu)秀,奧數(shù)、圍棋、輪滑各種業(yè)余愛好也出類拔萃,和叔叔聊天時吐槽自己的父母沒什么錢,不配擁有他這么優(yōu)秀的兒子。其他諸如孩子學成之后嫌棄乃至拋棄貧困父母的,也不時見諸報道。
確實,有的寒門家庭,在培養(yǎng)孩子方面竭盡全力,但是孩子成才后作出各種出格的事情。這些“功利冷血娃”,令人寒心,對其背后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有反思的必要。
但是,拿那些新聞中的以及身邊的極端個案得出普遍結論,就不靠譜了。
家貧出孝子。面對家庭竭盡全力的支持,多數(shù)寒門家庭子弟都是在努力學習、工作的。那些從山川原野、城市邊緣走出的寒門子弟,清楚自己對家庭的責任,個人經濟積累的同時反哺家庭,努力給父母晚年更好的生活。這樣的事情,比新聞報道中的那些極端案例,要多得多,也更加符合我們大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觀感。
寒門家庭教育方式需要反思,但文章直接說寒門養(yǎng)“貴子”是最可悲的教育,這就讓人難以認同。
寒門出“貴子”、鯉魚躍龍門,長期為官方和社會頌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寒門家庭致力于培養(yǎng)孩子、孩子又爭氣成才,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有利于社會階層流動,維持社會活力。
對于寒門家庭,培養(yǎng)“貴子”是實現(xiàn)整個家庭階層上升的重要手段。重視教育是千百年來中國底層民眾自發(fā)的信仰,很多寒門家庭清楚,集中各種資源努力培養(yǎng)孩子,從家庭經濟、社會地位是合算的。感謝這個時代,對于多數(shù)有才華、有干勁的寒門家庭子弟來說,只要他們足夠努力,是可以實現(xiàn)家庭階層上升的。
盡管有些極端新聞出現(xiàn),但是,我們的社會還是要對寒門家庭及其子弟抱持一種溫情。他們階層上升這條路走得并不容易,值得我們尊敬,也配得上政府和社會的各種扶持。
寒門要努力養(yǎng)“貴子”,今日如此,未來也當如此。
其實真正可悲、甚至可怕的,是寒門家庭放棄養(yǎng)“貴子”,直接放羊,你愛咋地咋地。這條道路所通向的是——代際貧困乃至階層固化,是在國外一些貧民窟中所經常看到的。代際貧困的發(fā)生,是父母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投資和上進心的鼓勵。這種情況一旦出現(xiàn),政府和社會再想要去改變,就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結果也未必盡如人意。
這種想法在我們的社會還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但要警惕。盡管,我們“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但也不要去敲碎任何一個底層家庭奮斗上升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