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發布的《2017胡潤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大陸600萬資產家庭數量達到362萬戶,同比增7.1%。其中,北京成擁有600萬資產家庭最多的地區。同期,中國大陸擁有千萬資產的“高凈值家庭”同比增長9.7%達147萬戶。報告稱,大陸每940人中就有1人是千萬富豪。
從數據來看,“喜大普奔”,我國富翁增長的速度已超過GDP的增長速度,中國的家庭越來越富了。
不過,我們認真分析一下,這一年來中國家庭是怎么富起來的,就不會感覺振奮人心了。眾所周知,2016年是房價飆升的一年,房產升值成為多數家庭的致富之路,房價高的地方千萬富翁就多。北京位居高凈值人群最密集城市第二,上海是第五,深圳、杭州、廣州、珠海和寧波均在前十。在這些城市擁有一套稍微像樣一點的房子,資產就會輕松超過千萬。
細看千萬富翁的資產構成,就能深刻感受房產升值在我國“創造富翁”中的貢獻:
在千萬資產高凈值家庭構成中,企業主占55%,企業資產占其所有資產的60%,他們擁有180萬的可投資資產(現金及部分有價證券),20萬以上的車和價值200萬以上的住房;金領占20%,他們財富中現金及有價證券部分增長至20%,他們擁有500萬以上的自住房產,價值50萬以上的汽車;炒房者占15%,房產投資占到他們總財富的90%,現金及有價證券占比5%;職業股民占10%,平均擁有450萬以上自住房產,200萬以上投資性房產和價值50萬以上的汽車。此外,在億萬資產超高凈值家庭構成中,無論是企業主、炒房者還是職業股民,房產占財富的比重在20%-80%。
值得注意的是,金領、炒房者、職業股民大約占了千萬富翁45%,而這個群體的房地產資產比重也說明,我國最具財富能力的人群也呈現出財富“房地產化”。
然而,高額的總資產未必都能為民眾帶來“獲得感”,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一座房子超過千萬,可知其中有多少千萬富翁“囊中羞澀”?
上述45%的千萬富翁中有不少是“房奴”“車奴”“孩奴”,每月換按揭之后有不少人是“囊中羞澀”的,所謂的“千萬富翁”,他們的個中滋味,正如季羨林先生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經過2016年房價飆升之后,在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只要有一套房子,基本上就離千萬富翁不遠了,但假如只有一套自住房,實際上這樣的房產資產對于生活質量提升等毫無價值。要是月供一套上千萬的房子,恐怕真是“房奴”,幾乎一輩子為銀行打工。
筆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好在杭州,一名普通司機來自江西農村,幾年前月供了兩套房,目前房子價值已過千萬。但他說,只要不賣掉房子,他的生活還是靠開車,房租勉強夠月供。
當然,不管怎么說,千萬富翁還是越多越好,而且我國千萬富翁的原始積累最主要還是來源于經濟增長、居民收入增加、個人的努力等積極因素,只是需要警惕的是,經濟走到今天,財富創造已經呈現出“房地產化”。竊以為,接下來我們更應該關注家庭財富的“成色”,讓千萬富翁真正名副其實,而不是“囊中羞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