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運動會記錄“沉睡”40年無人破、高中班里引體向上少有人達標、體育課長跑改短跑……記者在多地調查發現,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中小學生身高、體重等身體指標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體質下滑引發“好日子養出弱孩子”的擔憂,被廣泛關注。(9月13日新華社)
中國中小學生身高及體重等身體指標都有不同程度提升,但看著“高大威猛”的學生,體質卻不如以前矮小、瘦弱的學生。學生們“中看不中用”,成了“銀樣蠟槍頭”,體型與體質上的鮮明反差,絕對需要引起從家長、學校、教育部門乃至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日子好了,不能養出弱孩子。學生體質差,與學習功利化,教育只重視成績,學生家長及學校不關心學生身體素質有關;也與網絡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生活越來越舒適與便捷,成年人都變得越來越宅有關。孩子們不愛戶外運動,沉迷于電子產品,難以邁動雙腿,造成學生體質急劇下降,肥胖率劇增。
具體而言,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競技教育缺乏支撐與內在聯系,導致學校體育缺少社會體育的課外支持,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得不到激發。相比而言,在美國,僅體操一項就有5000個左右青少年社會體育組織,而根據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統計顯示,我國各級各類青少年社會體育組織總共才有7000個左右。對此,需要各地體育系統與教育部門形成成熟的人才共育體制機制。再者,需要加大對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建設,在場地使用、經費支持等方面,需要政府多加支持與扶持等等。
同時,需要相應提升體育課的比重,有必要把學生體質納入班級工作考評內容,要能責任到教師,做到層層落實,落實到班級,落實到具體責任人。同時,也要看到,青少年體質差與整個社會環境也有關系,加大力度推廣全民健身,加強體育場館的建設,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身處于良好的體育文化環境之中,這對青少年體質的提升也不無裨益。
不能讓好日子養出弱孩子的“倒掛現象”繼續下去。孩子既然弱,這樣的“好日子”又好在哪里?這樣的“好日子”不過是讓孩子“慢性中毒”的“壞日子”。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體質強,才是能讓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最重要基礎。只有重視學生健康素養教育和運動技能教育,從家庭、學校到全社會,都真正重視起學生體質,才能讓孩子過上真正的好日子,這樣的“好日子”才能真正成為青少年的“蜜糖”,而不至于成了“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