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婚禮,小到婚紗照,如今中國人辦喜事幾乎已經完全洋化。大街小巷帶“巴黎”名字的婚紗影樓就能說明問題。不過別以為這是正宗的法國風情,事實上法國人結婚從來不拍婚紗照,巴黎也根本沒有婚紗影樓。不僅法國如此,俄羅斯、英國、意大利等其他歐洲國家也一樣沒有這項傳統。
結婚當天才拍照
有俄羅斯朋友曾多次到中國,看到很多人拍婚紗照非常驚訝。在歐洲,人們在婚禮前是不拍婚紗照的。這是因為他們對婚紗充滿了神圣感,認為只有婚禮的當天才是穿婚紗的“正日子”,為了拍照而提前披上婚紗是不可思議的。另外,西方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如果男方在婚前看到其未婚妻的婚紗,將給婚姻帶來不幸。新娘自然也只有等到這一天才能把婚紗穿上身,給新郎一個明艷的驚喜。
當然,在結婚當天,拍照留念是少不了的。如果條件允許,新婚夫婦會花重金聘請拍攝大型慶典的攝影師。手頭拮據的話,請家人或朋友代勞也絲毫無傷大雅。拍攝者會盡力抓拍夫婦眼角眉梢的幸福神色,或眉目傳情的甜蜜瞬間,而不會讓人硬擺扭捏造作的姿態。此外,在登記之后、婚宴之前的空隙時間里,新人會與雙方長輩到市政府的花園內,拍些小兩口的特寫照片和與家人在一起的全家福。如果時間充裕,一行人也會到一些著名景點或有重要意義的地點拍照留念。
照片常常壓箱底
中國的婚紗照,拍完后一般會做成一本影集,再細細地選幾張放大,端端正正掛在新房最顯眼的地方。歐洲人則會把結婚那天所拍的照片,簡簡單單洗出來,與親朋好友聚會時一起傳著看看,想起當時的趣事笑話,又是一場歡喜。看過兩三回后,這些照片就被收進相冊壓到壁櫥箱底去了。
此外,歐洲人并沒有把結婚照片放大掛在屋里的習慣。在法國,床邊桌角的相框里,放的一般都是貼心親友的生活照。而俄羅斯人在家中擺放的,有些則是自己或親友的繪畫作品。據了解,法國的結婚證叫“家庭簿”,上面是沒有照片的,作用其實更像中國的戶口簿。一個婚姻就意味著一個新家庭的建立,今后家中增添的每一個成員,都會被收錄在這本夫妻結婚時領到的“家庭簿”里。
“中國人照相這么復雜”
記者的一個朋友在不久前嫁了個法國小伙,兩人在巴黎舉行了簡單的婚禮。新郎的爸爸自告奮勇擔當起攝影師的角色,一部并不專業的老相機咔咔連拍,卻也抓住了不少動人時刻。女方的父母在國內,惋惜沒能出席獨生女兒的婚禮,更不能容忍這么草草辦理的終身大事。于是花了近一年時間重新在中國籌備了隆重的儀式。辦事前特意把女兒女婿叫回,千挑萬選了一家當地頗為高級的婚紗影樓,正正經經拍了一套婚紗照。
后來問起這位洋老公的拍照感受時,脫口而出竟是一句“又冷又累地拍了一整天,真沒想到中國人照相要這么復雜!”我的朋友則表示,拍婚紗照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尊重父母的意思,拍出來拿給別人看的。當問到哪次婚禮印象更深時,兩人不約而同地說,還是在巴黎的登記儀式和之后的小聚會更真實感人。
日本婚紗照,新娘一模一樣
一套至少要10萬日元
記者有一位日本親戚是大阪大學的博士,少有的英姿颯爽型日本女性。有一次,她熱情地拿出自己的“結婚紀念寫真”讓我欣賞。這相冊有一寸來厚,銅色硬封面一看就是上檔次的材質,不過再看照片上的人就不敢恭維了——新娘臉上的粉沒有半斤也有四兩,白白的臉配上扇子狀的發型,說她是“巫女作法”都有人信,怎么也沒法和我眼前這位現代女性聯系起來。經過解釋,才知道這是日本新娘傳統的“花嫁妝”,用于“結婚寫真”,也用于婚禮。有一批上年紀的女化妝師精通此道,花上幾個鐘頭,無論你的臉是方是圓,保證在鏡頭前拾掇出一個一模一樣的“制式新娘”來,若是趕上集體婚禮,新郎拉錯老婆的事情在所難免。據說要拍七八張這樣的普通婚紗照,10萬日元(約合7000元人民幣)未必夠用。
不拍會被人笑話
按照日本婚俗,結婚前新郎新娘要提前住進高檔飯店,第二天盛裝直奔婚禮現場。照相館的人,便在他們換了婚禮盛裝之后,為他們在賓館房間和附近風景優美處拍攝若干照片。
日本婚禮都是包給固定的婚禮服務公司,屬于一條龍服務,“結婚紀念寫真”包括在內,若不選這項服務是會讓人笑話的。日本的攝影師水平精湛,拍攝的照片光、影、物搭配極為精美。該舉怎樣的傘,舉在哪支手上,早有規范,拍起來駕輕就熟。
明治年間的“照片婚姻”
據說日本人拍婚紗照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明治年間,比我國的婚紗攝影歷史要長得多。按照一位日語老師所講,日本人的結婚紀念照當年曾有特別的意義。在明治時代后期,有大量的日本人到美國等地“洋插隊”,這些人多半是身強力壯的單身漢。因為當時明治政府明確禁止日本人與西洋人結婚,于是這些單身漢只好通過家鄉的朋友介紹,用信件方式找對象了。而女方往往急于攀上這門海外姻緣,于是讓相親照片盡量突出優點,掩飾缺點,逐漸成為了一種潮流。而這種奇特的婚姻,在歷史上則被稱為“照片婚姻”。
有趣的是,美國政府在這方面還曾推波助瀾。1908年,日美簽署“紳士協約”,承認“照片婚姻”,允許日本新娘憑一張新娘妝的照片入境。然而,大概是照片上的日本新娘都長得太相似了,不久美國人就修改了這一協約,規定“照片新娘”必須在到達后于入境處和新郎補行婚禮,由美國牧師帶著宣誓,同時拍照留念。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大正年間美國開始限制移民。這樣的照片傳回故里,成為新娘家炫耀的資本。于是本土新娘新郎也就順理成章接受了結婚要照相的觀念,并且發展成套路化的“結婚紀念寫真”了。
非洲人愛穿藍婚紗
非洲人穿婚紗嗎?要說以前,還真沒什么非洲女孩結婚穿婚紗。那時候的婚禮照片上,新娘自然是傳統的非洲打扮,不少人選擇蠟染布、繡花布等高檔布料制作的漂亮衣裙。即使非洲沿海城市里的天主教、基督教徒,已經習慣在教堂結婚,卻同樣很少穿婚紗拍照。究其原因,一是一般人不舍得在這方面花錢;另一個是傳統的婚紗比較適合白人的發型、膚色和身材,非洲女孩覺得穿了不好看。
但近些年來,時尚雜志和電視節目在非洲很普及,讓當地人開始適應了婚紗的品味,越來越多活躍在歐美T型臺上的黑人女模特也向其同胞們展現著婚紗獨特的魅力,于是穿婚紗、拍婚紗照很快成為許多國家年輕人的時尚。
由于財力有限,大多數非洲新娘并不會訂做婚紗,而是向“婚禮服裝租賃店”租借。這些店一般開在繁華的商業街上,臨街有寬大明亮的玻璃櫥窗。在貝寧,一套普通婚紗租一天收費3000西非法郎(約合50元人民幣)。
有趣的是,很多非洲新娘都喜歡租用淺藍色、粉色等其他顏色婚紗,而不是白婚紗,這跟膚色搭配的需要有一定關系。另外這些用來出租的婚紗大多是二手貨,并非專為當地人設計,因此穿起來也有些不協調。
值得一提的是,非洲照相館很少提供成套婚紗照服務,因為這類服務并不受新人們的歡迎:太累,太費錢也太耽誤功夫。我們所能看見的婚紗照,大多是請人直接上門拍攝的,攝影師會以嘉賓和工作人員的雙重身份全程出席婚禮。
記者在馬里時曾參加過一次婚禮,當時新人們花2.5萬西非法郎(約合400元人民幣)租下一間小餐廳(不供餐),花7.5萬西非法郎(約合1200元人民幣)請樂隊、攝影師,以及雇花車。這樣一來,有上百人出席的盛大婚禮就風風光光地開場了,婚禮上鼓聲、歌聲、笑聲不絕于耳,攝影師也忙碌著把新人最美好的畫面保留在相片里。整個婚禮開銷很少,新人和賓客卻都感到愉快、盡興。
作為禮服的婚紗只會為配合拍照在婚禮中穿一小會兒,其他時候新娘會換上漂亮的非洲裙裝,和賓客同樂。非洲人的婚禮上少不了舞蹈和鼓點,總穿著租來的婚紗是很別扭的。
那么,非洲人結婚證上的照片,新娘都穿什么呢?我在非洲多年,只見過兩份結婚證,上面的照片是分別用新郎新娘的一寸彩照拼接成的,新娘的衣服自然毫無講究。其實在非洲很多地方,尤其是農村,往往只重婚禮不重證件,許多夫妻都兒女滿堂了也一直沒有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