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矛盾中的暴力強拆、拆違沖突、違法占地等問題突出,暴力強拆依然是高熱輿情爆發口。”近日,農業部信息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三農”輿情藍皮書:中國“三農”網絡輿情報告(2016—2017)》。
報告介紹,網民輿情方面,農村土地話題一直是網民的焦點議題,2016年,網民積極關注各地農村土地改革實踐,高度關注農民的土地權益問題,并熱烈討論一些地方出現的土地矛盾沖突事件,該話題帖文量同比增長40.0%。
比如,新浪微博作為首發媒體的熱點事件有6個,均與農村土地矛盾相關,其中5個事件來自網民爆料,1個來自政務微博。此外,微信、論壇和視頻平臺作為首發媒體,也各出現1個熱點事件,均是曝料農村土地矛盾沖突。
報告還統計,在2016年排行前120位的“三農”網絡熱帖中,農村土地問題的舉報維權帖有35個,占29.2%。年度排行前10的網帖中,有7個與此相關。
報告總結,社交媒體反映出的農村土地問題主要集中在強征強拆、違法占地、貪污挪用征地補償款和土地補貼資金方面,大多帶有對當地村干部和基層相關部門的不滿情緒,“村霸”“惡霸”“不作為”“無人過問”等詞語易被設置在網帖標題中。
土地矛盾仍是農村社會問題中的沉疴痼疾。報告稱,2016年,由土地誘因引發的沖突事件和極端個案處于多發態勢,且涉及利益關系復雜多元,涵蓋村民與當地基層組織糾紛、村民與施工方沖突、鄰里爭端等多個層面,等等。“部分地區出現的暴力征地拆遷事件不斷引發高熱輿情。從全年熱點輿情看,征地補償或土地補貼未達成一致成為農村土地矛盾沖突的重要誘因,部分地區發生極端事件。”
報告分析,“土地協議未達成一致”成為共性,“村官被殺”也成為多起事件的共同結局,“總體看,各地在事件通報時多重點介紹后續處置工作如何開展,而對事發原因往往一筆帶過,不免信息披露語焉不詳。加之受到暴力強拆、村官貪腐等背景事件影響,民眾很容易聯想到村霸、不公平的土地糾紛等問題,導致輿論態度的非客觀偏向。”
比如,2016年7月7日,“湖南長沙拆遷村民失蹤21天后在自家房屋廢墟中被找到”的網帖引爆網絡,“暴力強拆”被推向風口浪尖。而后,長沙市政府發布事件處置情況通報,輿情趨于平息。報告反思,“拆遷執行人員形象每況愈下,相關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也不斷流失。”
報告認為,2017年,隨著改革的深化,輿論將一如既往地關注農村土地問題。而農村土地價值含金量的上漲,也將使土地矛盾處于易發態勢。因此,土地問題引發的農村基層矛盾應予以高度警惕。一方面,通過土地改革的深入和法律規章的完善,充分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另一方面,加強宣傳和輿情應對工作,在引導村民理性維權的同時,還要暢通訴求表達的渠道,讓一些苗頭性問題在源頭處得到有效紓解。
據了解,報告根據對全國性與區域性重要新聞網站、主流商業門戶網站、農業行業網站、境外中文網站等網絡媒體的涉農新聞,以及微博、微信、論壇、博客等網民自媒體的涉農帖文監測,統計得出,全年涉農新聞和帖文總量達186.8萬篇,同比增長13.6%。整體上看,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村土地、農民工、產業扶貧、農產品市場、乳業、“互聯網+”現代農業、農村環境、轉基因等十大話題,是2016年“三農”領域的常熱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