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到北京鐵路局上班的職工會發現,辦公樓外的單位名稱換了,不再是“北京鐵路局”,一塊新牌子上寫著“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19日,標志著鐵路公司制改革取得重要成果的新名稱掛牌在全國18個鐵路局全部完成。(11月20日《北京青年報》)
這是2013年撤銷鐵道部、成立中國鐵路總公司后,我國鐵路改革的又一里程碑。此次,全國18個鐵路局全部更名為“集團有限公司”,既意味著“鐵路局”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也意味著全國鐵路事業翻開新的一頁——將按照公司制運營。
“鐵路局”,從名稱看就是一個政府部門。盡管之前是企業性質,但屬于“全民所有制企業”,而此次變更為“有限責任企業”,實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設立董事會、經理層和監事會,建立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制度,市場化程度大大提升。
還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鐵路公司也在積極推進改革,如內設機構精簡調整,不斷優化工作流程等。有業界人士透露,中國鐵路公司將更名為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公司。如果實現這一步,全國鐵路從上到下,政企將會徹底分開,值得期待。
就此次18個鐵路局更名改制而言,將會帶來多重利好。首先受益的當然是更名后的鐵路公司。之前,政企沒有徹底分開的鐵路局,雖然日子也過得去,但體制機制不夠靈活,難以適應市場發展;注冊資本和經營范圍相對較小,制約著鐵路事業做大做強。
而更名改制后,鐵路公司不僅治理結構更合理更市場化,而且注冊資本與經營范圍也大大增加。例如,變更后的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由原先42億人民幣,變更為1546.7144億人民幣。而且,鐵路公司經營范圍比以前擴張不小,這將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這些年來,隨著鐵路事業快速發展,鐵路系統積累了大量資源有待充分開發,如土地資源、旅客資源、物流資源等。比如,中國鐵路總公司被認為是國內最大的隱形“地主”,土地儲備持有量遠高于其他房地產開發商。今后,各種資源將給鐵路公司帶來更多收益,有利于解決虧損等問題。
另外,受益的是廣大乘客。盡管近些年鐵路系統不斷提升服務質量,但與不斷升級的需求相比,還有一定距離。比如在進入移動生活的今天,WIFI在鐵路系統目前只覆蓋復興號等部分高鐵,還有很多高鐵動車沒有覆蓋,更別說普通列車了。此次更名改制,有助于提高鐵路服務質量和效率,乘客們可從中受益。
同時,此舉也利于國家和公眾。雖然鐵路局從“全民所有制企業”變更為“有限責任企業”,但鐵路企業仍然屬于國企,更名改制會讓企業更有活力,可壯大國有資產——這也是一種公共財富。另外,更名后擴大經營范圍,也給了其他企業與鐵路公司更多合作的機會,即可帶動其他市場主體發展。
不過,更名改制能否最大化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有待觀察。這是因為,企業高管是決定企業前途命運的關鍵,很多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是從局長身份轉變過來的,其觀念是否真正轉變,以及其他職工能否轉變觀念,都需要觀察。假如還是“鐵路局思維”,“換湯不換藥”,就會影響改制效果。
其實,各集團有限公司能否利用更名改制更好發展,也取決于中國鐵路總公司改革進程。作為各集團有限公司出資人,中國鐵路總公司改革成效不僅會起到示范效應,也會推動或制約各集團有限公司發展。因此,中國鐵路總公司相關改革更要加快,為各集團有限公司發展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