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中國青年報》舊話重提,再說中國建筑短命一事,引用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曾經說過的話: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新建面積達20億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鋼筋,建筑的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至30年。 對私人財產保護缺力。
就在這篇報道里,例舉了大量建筑短命的事例:投資2.5億元興建的沈陽五里河體育場18歲“夭折”,亞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只有15歲的沈陽夏宮2秒鐘內變成一堆廢墟……
我去年到歐洲一游,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看建筑、識建筑、品建筑、聊建筑,并油然而生嘆為觀止之感。因為,無論皇宮、古堡或是教堂,都歷史悠久,保存完好,既是城市名片,人類杰出的藝術品,又是優秀的旅游資源,尤其是這些古老的建筑將逝去的歷史都具化了,再沒有比這更好的歷史教科書了。普通居民建筑也相當有歷史,一般都是數代人居住使用,少說也有五六十年,現在仍然整舊如新,住著后來人。而且他們都非常愛惜這些建筑,一年時間內花一定的時間來打理修飾房屋,成了必修功課。
過去,我們講中國的建筑壽命短,不及歐洲的建筑長壽,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建筑材料質量問題,中國建筑多木結構,而歐洲建筑多石頭結構,所以歐洲建筑容易保存,而中國建筑多不易長期保存。但也不排除中國有很多石結構、磚結構的建筑仍然無法長久保留下來,是因為保護不力的結果,尤其是對私人財產保護缺力。
其次,過期作廢思想也是建筑短命的原因。根據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年至100年。因此,我國商品住房土地使用權只有70年,商業地產使用權更少,只有四五十年,財產權不能長期持有,耐久性年限又太低,每個機構,每個人都將產生一種“過期作廢”的思想:建筑開發商不會想著要建“永不倒”的建筑,為了節約成本,還要讓規定年限內的建筑質量大打折扣;管理機構也難以“從長計議”去嚴格要求建筑經久耐用;購買者、居住者也只希望在有效期內質量有效,整個社會都處在一種建筑快餐生產、快餐消費的心理之中,要想造出、保存百年建筑,何其難也!
官員GDP出政績觀念根深蒂固,也是導致建筑短命的原因。目前地方官員仍然受著GDP考核指揮捧的指揮,為了快出GDP,快出政績,就要搞建設,當有些東西、比如房屋已經建設好了怎么辦,那就拆掉重復建設。相對于平地起高樓創造一次GDP,拆掉再建則創造了兩次GDP,一次是破壞帶來的GDP,一次是建設帶來的GDP。而且,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破壞反倒成了創造GDP的突破口,所以有官員理直氣壯地說,“拆出一個新中國”,一些不該拆的被拆除,成了短命建筑。
今年,日本發生千年一遇的大地震,這本是人類的悲劇,但是我發現,國內一些專家首先想到的不是人類、日本遭受了多大的破壞和創傷,而是這種破壞將會給日本建設帶來機會,進而會創造驚人的GDP,這樣,剛剛超過日本GDP的中國,又有可能因為此次地震,被日本反超。從專業的角度看,這不能說有錯,但是,卻可以看出,“破壞能出GDP”的思維在某些國人的心里已經到了多么可怕的地步。
只要能提高GDP,哪怕用破壞的手段也在所不惜,這是一種值得警思的思維。(廖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