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浙江金華浦江縣四年級小學生陳昕在冬夜見到仍在工作的環衛工后致信縣長,希望能讓環衛工人完成工作后提早回家。1月8日,縣長手寫回信,稱經過調研,在保證街道清潔工作質量的前提下,對環衛工人實施彈性工作制,安排好休息,并在每年6到8月高溫和12、1、2月寒冷月份給予每人每月200元補貼,同時每人加發600元年終獎勵。
這位小朋友有一顆善良溫暖的心,懂得主動觀察“社會冷暖”,以小視角窺探社會細節,將所見融入自己的暖心之中,產生善良的“所感所想”。更難得的是,他又將“所感所想”變成了實打實的行動,還是以“給縣長寫信”這種直接而又參與感滿滿的形式來呈現。在“關心他人”的情感依托之下,進行小切口并接地氣的“主動作為”,顯然多了一份溫度和厚度。這所體現出來的已經不只是“善良”“懂事”這些表層的標簽那么簡單,而是小朋友懵懂的公民意識的有力證明,凸顯出來的則是正在成長的社會責任感,其最難能可貴之處便在這里。
縣長的手寫回信,將這件事推向了高潮,也劃上了較為圓滿的句號。回信中表明,對環衛工人形成了更合理的機制,也多了補貼的新規定。應對舉措本身不僅踐行了人性化的追求,更進行了兼顧制度性與常態性的規范,也算得上是“靈活聽取”群眾意見的典范,值得借鑒。
如此一來,給予環衛工人便是長久的溫暖。而且,這樣的回應與措施對這名小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尊重,是對他熱愛社會和參與社會的最大鼓舞。
當然,還是要強調一點,政府部門自身需明晰,對環衛工人等社會公共服務人員的管理,最主要的方法還是得通過及時觀察與調查來進行積極調整,主動連貫的措施和接地氣的狀態都必須有牢靠的常態化的保障,而不能僅靠群眾來信或者輿論監督驅動。這樣的反思要是也能跟上,那才是真的“溫暖”,同時還是對小朋友期望的又一層寬慰。
類似的“暖心”溝通和行動多一些,有助于鋪墊和營造政府與民眾相交相連,彼此敞開心扉,讓信息真正上通下達,讓合理的建議甚至是批評得以流通的社會氛圍。這種氛圍如果能真正形成,在提升民眾自身權利意識的同時,也會讓民眾多一份社會責任感和人文性關懷,讓政府的社會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得以細致化的健全和完善,在規范改進社會短板,助力整個社會“更上一層樓”上發揮微小但堅定的力量。
“小學生致信縣長”這事,是良性運行的社會狀態的一個現實縮影,其也是在啟示和激勵我們,良性社會狀態的實現,既需要民眾責任意識的蘇醒,也需要政府的主動配合,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讓社會責任感成為共同的價值追求,“溫暖”的良性循環以及無限擴散才可以真正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