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17 14:12:48
來源:東方網 作者:鄧海建
2017年,國家食藥監總局共發布46次藥品不合格信息,涉及500多家藥品生產企業的超千批次藥品。新京報記者近日梳理發現,其中近半數為中藥飲片類不合格信息,占比為65.98%。在藥品抽檢不合格名單中,不乏知名企業。國藥控股上榜18次,云南白藥上榜3次,康美藥業、哈藥集團等知名藥品生產企業也在2017年登上質量黑榜。(1月16日新京報)
屢上黑榜,屢教不改。在2017年食藥監總局的所有檢查中,中藥飲品竟占據了黑名單的半壁江山還要強,這任性的“暴脾氣”,誰能想到竟還多出自百年老字號藥企。
如果“天理”有用,警察就沒事干了。中藥飲片上的問題,其實早就路人皆知:有染色增重的,有注水摻雜的,有炮制假貨的……這些勾當,跟路邊攤或小作坊的所謂“黑窩點”,并沒有什么兩樣。但問題是,端掉一個小作坊容易,撼動一家老字號何其艱難?屢上黑榜的這些常客們,罰過幾毛錢、驚嚇過幾成市場、流失過幾個消費者呢?這些問題,才是“屢字訣”的關鍵。
新時代的養生保健是剛需,這個道理連涼茶都玩得很“666”。在抗生素等濫用越發引起公眾警惕的今天,作為國粹的中醫藥自然平添幾分嫵媚。《2017年中藥飲片行業發展研究報告》指出,2006年到2016年的十年間,中藥飲片平均增速達到26.25%,領先行業增長。就拿兩登質量黑榜的康美藥業中藥飲片業務來說,2017年上半年收入增長35.81%,達27億元。好藥不愁賣,壞藥也有市場,這就奇了怪了。當然,患者又不是孫悟空,信息不對稱之下,選擇信任“大品牌必有大擔當”的常識邏輯,恐怕也是別無選擇的選擇了。生病吃藥,到底不像小孩子買糖,忍得住憋得住嗎?
怕就怕無良藥企也深諳這個道理,怕就怕問題飲片當真就“死豬不怕開水燙”。這個擔心,當然不算杞人憂天。2017年6月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2016年度藥品檢查報告》,在藥品GMP飛行檢查中,中藥和生化藥品發現的問題較多。2016年國家食藥監總局共收回172張GMP證書。其中涉及中藥飲片的有81張,占比高達47.6%。在中醫藥本就需要祛魅祛除成見的當下,在世衛組織剛把以中醫藥為主體的傳統醫學納入新修訂的國際疾病分類代碼體系(ICD-11)的時候——如果這些大牌中藥飲片在質量上繼續“放飛自我”,真不怕涸澤而漁后連咸魚都沒得吃了?
老字號中藥飲片常在黑榜間游走,卻始終能做到“片葉不沾身”,其間的真功夫,倒不是百煉成鋼,不過是責罰綿柔罷了。如果上一次黑榜就祭出天價罰單,乃至于以累計數次而“退市”處理,還有幾家老字號有不當回事的勇氣呢?有人說,中藥材成本暴漲是質量問題的罪魁禍首。問題是,除了弄虛作假,就不能合理合法漲價分攤?藥品安全,人命關天。中藥飲片雖不至于立馬吃死人,但其間的質量懸疑若是繼續拖延成“歷史遺留問題”,消費者與市場固然要被玩壞了,這些高高在上的老字號還會永遠盆滿缽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