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初,無錫、長沙先后宣布其2017年的地區GDP預計將超過1萬億元,加上京滬穗深及津渝寧杭蓉等城市,至此,中國躋身萬億GDP俱樂部的城市達到14個,此時距中國首次有城市(上海)GDP達到萬億的時間僅僅11年。
中國城市經濟集聚趨勢明顯
一個城市的GDP要達到1萬億并不容易。從國別視野來看,2016年,GDP達到1萬億人民幣(1500億美元左右)的國家(或地區)有55個,這意味著中國一個國家,就有十幾個城市的經濟實力超過或相當于全球第55名的那個國家。這是中國經濟實力的體現。
城市經濟躋身萬億俱樂部源于兩個動力。第一是中國經濟整體保持快速的增長,年均增長率快于其它主要的經濟體,水漲船高,這些中心城市作為全國和區域的領頭羊,自然會有出色的表現。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整體呈現升值趨勢,更顯著地提升了中國城市在國際城市中的競爭力。據彭博社在2014年的報道,牛津經濟學公司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到2030年,在世界50個最大城市經濟體中,將新增9座中國城市;在10座增長最快的城市中,有7座是在中國。
第二,中國經濟集聚的趨勢顯著,這使得中心城市及其輻射的城市群占中國經濟總量的比重越來越高。以湖北為例,武漢一個城市的GDP占湖北經濟總量的比重從2000年的34.04%上升至2016年的36.47%。從全國來看,GDP排名前14的城市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從2000年的25.48%上升到2016年的29.39%,提高了近4%。這14個城市的經濟產出就占到全國的三成。
都市化在城市增長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高
萬億GDP城市俱樂部的擴容也透視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動力:都市化(亦可稱為中心城市主導的城市群)。
現代經濟的增長極是工業和服務業,這兩者的增長速度遠快于農業,主要集中于城市。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二為城市化和工業化。到今天,中國的工業發展已經到達新的階段,受制于出口增速放緩和創新驅動力不明等因素,很難復制過去的快速增長。城市化率雖然還在提高,但外出農民工的增長已經停滯,靠農民進城也很難復制過去的快速增長。
但近幾十年以來,我們看到了都市化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經濟學家Rosenthal等人的文獻顯示,在美國,城市規模倍增,會將生產率提高3%-8%,關于歐洲的研究也顯示人口密度與生產率的增長是正相關的。因為服務業在經濟活動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其增長更嚴重依賴城市本身的增長,包括人口規模的增長和經濟的活躍度。只有人口的規模大、密度高,經濟的規模才可能大、密度才可能高,才能為城市帶來效率和消費的優勢,專業服務(如會計、律師等)、文化活動也更容易在大城市發展。
在中心城市的輻射下,經濟功能互補的周邊大中型城市在區域內聯系緊密,發揮分工優勢,這就是都市化(亦即城市群)。據上海財經大學張學良教授的統計,2012年,中國23個主要城市群占全國30.21%的國土面積,聚集了全國65.69%的人口,創造了90.49%的地區生產總值,而前十大城市群更是以14.72%的國土面積,集聚了46.86%的人口,創造了全國71.67%的地區生產總值。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走在發展特大、超大城市及其城市群的道路上了。
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而一般情況下,城市規模越大,區域內聯系越緊密,其經濟增長的質量可能越高。因此,要推動高質量的經濟增長,中國的萬億GDP城市俱樂部還需要有更多的成員。
(作者系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