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09 09:42:45
來源:風聲 作者:鳳凰網評論部
“通道”成了今年全國兩會的高頻詞。
從前兩年常態化的“部長通道”,到今年首設的“代表通道”“委員通道”,兩會“通道”的全覆蓋、制度化,讓兩會越來越開放、越來越透明。
去年1月18日,在專題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國務院全體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明確要求部長們:“今年的‘部長通道’一定要比去年搞得更好!”總理指出,我們正在全力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很大程度上實際就是預期管理。每年的“兩會”就是釋放信號、引導預期、鼓舞士氣的重要場合。“大家提的意見建議雖然是從某一個角度,也都比較具體,但是采納好這些建議會有牽動作用。我們必須要對人民群眾的呼聲有回應,才能給市場更好的預期。”
正因扭結了人民呼聲、市場預期,以及政策風向,人民大會堂北大廳那段百米紅毯通道,多年來一直是眾多媒體鏖兵酣戰的重要場所。
而隨著“部長通道”的常態化、制度化,越來越多的部長們開始坦然接受記者采訪、主動釋放政策信號、積極回應社會關切。“部長通道”隱隱然已形成一個強大的輿論場,并成為社會公眾觀察中國經濟運行、政府治理、社會政策的一個窗口。
以今年3月5日的“部長通道”為例,1個小時的時間,6位部長就其主管領域的熱點問題逐一回應,干貨滿滿。政府工作報告剛剛提出了取消流量漫游費,工信部長即在“部長通道”公布了具體“時間表”和提速降費“路線圖”;國家監察委成立在即,監察部長楊曉渡回應了誰來監督監察委、監察委會否成為一個“超級機構”等問題。而在3月3日下午的“部長通道”,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對家長普遍關注的“三點半難題”的解釋,司法部部長張軍關于“要讓社會上的春風透進高墻、透進監獄鐵門”的表述,均極大滿足了社會關切。
部長們在“部長通道”主動發聲,對敏感問題不回避不遮掩,回答問題干貨多分量足,做到了“成績要講透徹,問題要講明白”,令人寬慰。
兩會會風的開放、透明,也表現在“代表通道”“委員通道”以及越來越密的記者會等方方面面。從今年起,全國兩會首次開通代表委員的受訪渠道,來自社會各界、不同地區的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站在媒體和社會公眾面前,平等對話,充分交流,既能順暢采集民意,也能迅速傳遞兩會聲音。
連日來,我們看到,不管是知名度較高的馬化騰、雷軍代表,楊利偉、張凱麗委員,還是來自基層的王亞平、楊昌芹代表,呂忠梅、李文俊委員,均能敞開心扉談履職、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在接受民眾打量、審視的同時,也對自身肩負的參政議政職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
民有所呼,“會”有所應。來自代表和委員的“兩會好聲音”,能夠讓公眾更加全方位、多側面地了解到權威消息,察知政策動向,有利于更好地凝聚社會共識和各方面力量,從而更好地將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和全體人民的共同行動。
這種政務信息的順暢傳遞與良性互動,不僅僅表現了政府的自信與坦誠,也折射出我國政治制度日益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進步。
每年的全國兩會,就是一個巨大的輿論場。在這里,政府與社會、中央與地方、民意代表與政府官員匯聚一堂,共商國是,各種意見和建議都會擺在明面上,各種考量與回應也同樣會公開披露,正因為有這樣一種坦誠、透明的氛圍,各種聲音都能得到傾聽,并在引發社會公眾關注與參與的同時,成為時代的響亮回聲。
可以說,兩會通道越暢通,則兩會氛圍就越和諧、對話就越平等、會風就越民主,也就越能充分體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