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4-02 10:59:07
來源:東方網 作者:汪昌蓮
近日,湖南益陽市紀委通報4起私車公養案例,貴州省紀委3月19日通報了1起私車公養案例,天津、湖北、浙江等多地也在持續開展私車公養專項檢查整治。從中央紀委以及各地紀委通報情況來看,此類案例并不少見。(3月30日《中國青年報》)
隨著公車改革的持續推進,公車私用得到有效遏制,但花樣翻新的“私車公養”現象比較突出,成為“車輪腐敗”新變種。所謂“私車公養”,就是以“公務”“公用”之名,或采取“掛靠”方式“揩油”,或冒充公車到定點維修廠進行維修、裝飾,或將私家車的油費、維修費、過路費、洗車費等與公車“捆綁”到一起報銷。由于此類手段隱蔽性強、費用查證困難等因素,現有制度設計對“私車公養”的監管,還難以做到全覆蓋、無死角。
公車改革后,公車使用的情況變了,但個別領導干部的觀念還沒有及時轉變,“私車公養”就是這種“特權病”的外在癥狀。“私車公養”現象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會進一步助長一些黨員干部公權私用、公私不分的特權思想。再者,公車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降低公務出行成本,減少開支,樹立節儉風尚。然而,“私車公養”導致了公共財政資金的流失,加重了公共財政負擔,無疑會讓公車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私車公養”現象屢禁不止,暴露公車管理機制不完善。比如,有的單位加油卡管理粗放,讓私車“揩油”有機可乘;有的單位公車使用登記手續不全,流于形式,讓“私車公養”有了自由操作的模糊地帶;有的單位發票報銷存漏洞,單位的領導和財務部門沒有嚴格把關。特別是,一些單位存在“戀公”情結,在公務用車被取消后,便以工作需要為由,讓私家車搖身一變為“公務車”,使“私車公養”有了充分“理由”。
可見,“私車公養”現象,實為公車改革“爛尾”。這顯然值得地方政府反思。首先,嚴明公務用車管理和使用方面的相關規定,重申公車改革的目標和意義,強化紀律意識,擰緊廉潔自律的思想之弦。同時,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加強對“車輪腐敗”的有效監督,減少某些黨員干部鉆空子的可能。再者,加大對“私車公養”等違規行為的查處和問責力度,持久發力。特別是,解決“私車公養”問題,還要融入到公車改革的大盤子中,簡化購買社會服務流程,增加供給,讓公務用車更規范、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