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9月04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篇章六、內陸開放先行區——“兩江新區”建設
時間:2011-05-21 13:15:36  來源:城市化委員會  作者:徐強 陳繼紅 李國田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深圳特區、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開發開放,迅速成長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引領東部沿海開放、支撐全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年,亟需在西部地區培育新的增長極,建立呼應東部沿海的西部新區,輻射帶動廣大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沿海與內陸、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區域新格局。經過直轄十多年的發展,重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已經成為大西南地區加快發展的戰略支點。推進兩江新區開發建設,有利于重慶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培育形成西部大開發戰略高地,有效提升重慶輻射帶動能力,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

2010年5月5日,《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重慶兩江新區的批復》下達。兩江新區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之后,由國務院直接批復的第三個開發開放新區,已于6月18日掛牌設立。這是新時期黨中央從我國區域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充分表明重慶在全國改革發展大格局鎮南關的戰略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

兩江新區位于重慶市主城區以北、嘉陵江以東,包括江北區、渝北區、北碚區三個行政區部分區域,規劃面積1200平方公里,其中可開發建設面積550平方公里。

一、西部經濟新的增長極建設

兩江新區的設立,要為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探路,創新內陸開放、統籌城鄉機制體制,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科學發展的示范窗口;深入推進西部省區之間、東中西部之間的融通,成為西部大開發縱深推進的“發動機”和內陸開放的重要門戶;有利于促進重慶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城市化、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小康。作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先行區,將按照統籌城鄉的基本要求,爭取在土地制度、戶籍制度、農民工制度建設以及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問題上有所突破,成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驗的先行區。作為我國內陸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強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集中打造魚石片萬億工業基地,建成西部會展中心,形成西部高水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集中打造江北嘴金融區和北部新區總部集聚區,推進制度創新,建設國家級研發總部和重大科研成果轉化基地。作為內路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全力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和涉外經濟,成為西部對外開放發展最快的地區。作為科學發展的示范窗口,堅持又好又快的發展,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在帶動重慶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找發揮更大作用。

二、未來規劃藍圖

重點產業。實施“5+3”戰略性布局,即:軌道交通、電力裝備(含核電、風電等)、新能源汽車、國防軍工、電子信息等五大戰略性產業布局,以及國家級研發總部、重大科研成果轉化基地、設備及數據中心等三大戰略性創新功能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長性新產業集群。

空間功能分區。綜合考慮區內自然環境、產業布局現狀及行政區域等因素,形成10大功能區:江北嘴中央商務區;保稅港區;魚復現代制造和物流區;龍石先進制造區;北部新區;空港新城;悅來會展城;蔡家高技術產業區;水復生態產業區;木古出口加工區。將交通條件較好,用地條件優越,靠近長江的魚嘴、復盛、龍興和石船地區作為重點開發區域(魚石片區),規劃建設面積178平方公里。

規劃目標。到2012年,5大核心板塊取得突破性進展。江北嘴:金融總部集聚,基本形成長江中上游金融中心核心區;悅來會展城:基礎設施配套能力基本形成,建成西部一流的國際會展中心;寸灘保稅港區:形成30萬輛商品車滾裝和200萬標箱集裝箱吞吐能力,建成內陸標志性開放口岸;江北機場:建成西部國際復合型樞紐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25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40萬噸;北部新區:建成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宜居城市示范區和現代都市風貌展示區。1個重點板塊堅實起步。魚石片區萬億工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建成軌道交通設備制造基地和汽車制造基地。實現地區生產總是翻兩番,超過1500億元,常住人口達到230萬人。到2015年,要素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綜合服務功能重大提升。十大功能區全面建設,大見成效。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