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5-07 10:08:53
來源:東方網 作者:董宏達
5月4日,北京大學舉行建校120周年紀念大會,北大校長林建華發表主題為《大學是通向未來的橋》的講話。在講話中,林建華將“鴻鵠”的“鵠”念成“hao”,這引起了廣泛關注。次日,林建華在北大未名BBS上發表致歉信。(5月6日《北京青年報》)
北大建校紀念大會,校長的講話是重頭戲。按理說,在這萬眾矚目的場面演講,不應該出現失誤。然而,林建華校長將“鴻鵠”的“鵠”念成“hao”,在一般人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事,因而引起了廣泛關注也不奇怪。林建華知錯后,立即在北大未名BBS上誠懇地道歉,把一個真實的“我”展示給師生和社會公眾,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身教,客觀上具有正確引導育人方向的作用。
念錯“鴻鵠”的成因值得思考。北京大學的歷任校長,以博學多才而著稱。林建華校長念錯“鴻鵠”,似乎是例外。這個例外,不是他本人不學無術,而是事出有因。林建華上中小學時,正趕上“文革”,幾年都沒有課本,學習的重點就是背語錄和老三篇。他認為,77年恢復高考能考上北大,也是幸運地遇上了“高考語文考試作文占了80分,詞句和語法只有20分”。這看似是為念錯“鴻鵠”找借口,實則是對“文革”教育事業遭到破壞的一種反思。其實,類似情況不止林建華,因“文革”而荒廢學業幾乎害了一代人,這個教訓更值得思考。
坦誠的道歉傳遞一種治學信心。林建華校長為念錯“鴻鵠”道歉,承認“我的文字功底的確不好”,“你們的校長并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有缺點和不足,也會犯錯誤”,并不是為了顧自己的臉面,相反,以此把真實的自我坦露給師生和社會公眾。更重要的是,林建華校長在承諾“我是會努力的”的同時,還坦誠表示“但我還是很難保證今后不會出現類似的錯誤,因為文字上的修煉并非一日之功。像我這個年紀的人,恐怕也很難短時間內,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進步了。”顯然,這是發自內心的沒有遮掩的表白,自身努力也要遵循“文字上的修煉并非一日之功”的規律,但不影響傳播育人思想,他告訴大家“我所有重要講話,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書,都是自己寫的,其中的內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這從一個側面表明,林建華校長治學上也是嚴謹的。
建校紀念大會重在張揚大學精神。人們想從北大校長的講話中,窺探一所大學的氣質、理想與情懷,也就是所謂的大學精神。因而,人們關注的不僅是大學校長說了什么,包括念錯了“鴻鵠”,更應該關注其講話背后所表達的大學價值指引。林建華校長表示,“焦慮與質疑并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以此來衡量念錯“鴻鵠”,盡管客觀上讓林建華校長出了“丑”,他本人也感到失望和內疚。但林建華校長更希望的是,不能因為關注念錯了“鴻鵠”而忽視了他通過致詞讓大家理解的思想。我覺得,這才是爭論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