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5-10 09:09:20
來源:瀟湘晨報 作者:張海英
陜西省安康市下轄的平利、寧陜兩縣五一小長假期間旅游收入分別達到8.2億和13.99億?日前,有網友對上述兩縣的五一旅游收入數據提出質疑。針對此事,寧陜縣5月7日通報稱,“13.99億”系筆誤,應為“1.399億元”,在此深表歉意!(5月9日澎湃新聞)
眾所周知,過去多年地方GDP數據“注水”現象比較嚴重。之所以會被發現,主要是因為出現“數據打架”現象。
這次露餡也是因為“數據打架”。當地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平利游客數量為13.7萬人次,寧陜游客21.4萬人次,兩縣合計35.1萬人次的游客提供了22.19億元旅游收入。而根據安康市旅發委統計數據,安康全市三天接待游客305.41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方達到18.94億元。
資料顯示,安康市下屬11個區縣,平利、寧陜只是其中之二,統計“水分”由此被打出原形。寧陜縣回應稱“系筆誤”,這樣的說法恐怕沒有人會相信。
原因很簡單,這一數據是官方機構統計的,也是通過官方網站發布的。一般來說,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都要事先經過有關程序批準,是不可能隨便發布的。何況,這不是一個縣旅游收入數據夸大。非常巧合的是,被網友質疑之后,兩個縣的數據都調整了小數點的位置,8.2億變成0.82億元,13.99億變成1.399億元,難道都是筆誤?即便有筆誤,怎么會筆誤是一模一樣呢?可見,“筆誤”之說完全是為了掩飾自己數字造假被戳穿之后的尷尬。
過去地方GDP數據之所以出現“注水”,是因為GDP是主要考核指標,“官出數字,數字出官”。上述兩縣旅游收入數據很夸張,大概也符合“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邏輯,即地方旅游收入數據越高,旅游政績才越耀眼,某些官員升遷才有“梯子”。而給數據“注水”是一種較簡單的操作。
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方案》,有望杜絕GDP數據“注水”。另外,部分省份“主動擠水分”也獲得輿論肯定。但是,為何還有一些地方在旅游收入等數據仍在想方設法地“注水”?在其他領域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引起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