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6-06 15:25:14
來源:東方網 作者:張魁興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又到了。據悉,今年全國高考報名考生人數達到975萬人,比去年增加35萬人,這說明全國高考人數有在增加了。盡管多年來人們就在高唱“條條道路通羅馬”,但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高考不僅是一種制度安排,更是改變人生的一個重大途徑;對社會而言,也是一個實現階層流動的必然選擇。因此,從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以來,高考不斷升溫,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說是“全民高考”一點也不為過。
盡管高考制度,還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誰也無法否認高考制度還是絕大多數學生改變人生實現階層流動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通道,這是“全民高考”的根本原因。然而,“全民高考”并非好事,這說明在當今的社會,人們實現自身價值的渠道不多而且還不通暢,雖然有“高考已不再是獨木橋”的說法,但是對于農村以及城市貧困家庭的子女來說,高考還是獨木橋。再是,如今是知識經濟的年代,有無知識往往決定你人生的軌跡,這也是“全民高考”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實,之所以有“全民高考”這樣的“世界奇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很多人不得不對高考寄予公平正義的期待。
記得有文章說,正常的社會流動,是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源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特別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國應進一步完善社會利益協調機制,不僅要保障失業人員、低收入者、進城農民工等底層人群的生存權利,更要為他們提供公平發展的機會,滿足他們向“上”流動的發展訴求,建立公正、合理、開放的現代社會流動機制。
然而,現實是底層人群越來越難以向“上”流動,因為一個誰也無法否認的貧富代際傳承和固化趨勢,使底層人群失去了向“上”流動的“資本”。成都市人事局曾經有一項調查很能說明問題,在目前的公務員隊伍中,父母是“進城務工人員”的公務員比例最小,僅占2.8%,父母是“普通職工”的占26%,而父母是“公務員”的比例最高,達到33.3%。這個調查還忽視了最底層的農業勞動者家庭,其子女進入公務員隊伍的比例恐怕要比2.8%還要小很多吧。
實踐證明,教育是底層人群擺脫貧困的關鍵,也是底層人群向“上”流動最重要的機制。在上個世紀80 年代和90 年代中期,一些底層家庭因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實現了向“上”流動的夢想。雖然隨著高校收費制度的改革,通過教育實現社會流動的成本高昂,而且大學畢業生就業越來越困難,但接受高等教育仍是向“上”流動的重要渠道。這也是“全民高考”最現實的依據。
我們要建設的小康社會是全民社會,不是精英社會,是共同富裕,不是全國20%的人富裕,所以縮小貧富差距,化解代際傳承危險已迫在眉睫。我以為,給底層人群向“上”流動一個制度性出口,是破解貧富差距代際傳承的關鍵,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全民高考”體現的是對公平正義的期待,更是對破解貧富差距代際傳承的制度期待。底層人群向“上”流動是自身發展的合理訴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應有之意。只有當制度設計足以實現階層流動,“全民高考”才不會“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