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下面簡稱“特多”)生活了一段時間,筆者見識了不少新鮮事,比如當地人大方得出門都會打“飛的”,但有時候他們卻會買棵白菜猶豫半天。
出門就打“飛的”
特多是東加勒比最大的“雙島國”,住在特立尼達島免不了要去多巴哥島。筆者本以為這么近的距離坐船就夠了,沒想到當地人卻說當然要坐飛機。特多的總面積只有5000余平方公里,比上海還小,這么近的距離坐船不就夠了?當地朋友笑著說:“坐船一是因為時間沒有保證,而且要兩個半小時。更可怕的是浪大,乘客往往會暈船,很多人暈得苦膽都要吐出來。而坐飛機,準時、舒適而且便宜。從特立尼達島至多巴哥島是特多唯一國內航線,飛機上下午各兩班,這個頻率實在不低。
飛機從起飛到降落不到20分鐘。關鍵是便宜,一張機票才150特元(1特元約合1.05元人民幣)。
特多是加勒比唯一盛產石油的國家,油價非常便宜,97號汽油只要4特元一升,柴油1.5特元一升。特多的私家車有相當比例以柴油為動力。當地人可以說富得流油。多巴哥島上的不少人家都把孩子送到特立尼達島讀書,逢周末便打“飛的”來回。便宜的油價也使特多成為加勒比的航空樞紐。美聯航、英航、法航、加航等均有直達航班。周邊加勒比國家的居民要去歐美,多半需到特立尼達轉機。
禮物是半棵白菜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雖然“柴”便宜,但畢竟不能當飯吃,特多真正貴的是“米”,其中尤以蔬果為最。一對外國年輕夫婦應聘來首都西班牙港教書,剛到不久便收到校長的禮物:半棵大白菜。大概校長怕他不領情,價簽都沒有撕掉:30特元。小夫妻倆頓時咋舌不止。其實日子呆長了就知道,在特多,大白菜可不是經常能吃得起的,一棵白菜三四十特元算是便宜的,而且還不一定有貨。一天朋友高興說告訴筆者終于買到正宗的小油菜,只見3棵瘦弱的小油菜封在一個小盒子里,標價為21特元。
特多菜貴是有原因的,第一當與生產有關,筆者發現,不光是菜,凡是外來的植物種類,要在特立尼達長出來,真不是件易事。筆者從加拿大帶來的花種,埋進土里半年了,聲息全無。從國內帶來的紫茉莉種子,本是有泥就能開花的植物,可在特多一個多月才發芽,三個月只長了寸把長,最后還是死了。一次,一位朋友請吃飯,特地端上兩盤嫩綠的菠菜,說是自家農場出產的第一茬,長了三個月只長出兩盤來。
生活水準向美國看齊
特多政府的政策并不傾向農業,殖民地的日子長了,對“種植”這個字眼都有天然的反感。打獨立以來,特多人就不想再種地。加上得天獨厚發現了油氣、天然氣等資源,特多人的心氣兒跟著錢包直線鼓起來,政府的政策也傾向發展油氣上下游產業、金融通訊等輕松賺錢的行業了。“不差錢”的特多人向往外面的世界,生活水準一心要向美國看齊。肉蛋蔬果恨不得都從美國進口。路途遠加上天氣熱,超市里的蔬果又貴又不新鮮。美國原裝的提子都開始長白霉斑了,還是五六十特元一盒。
當然特多要發展農業人力也不夠,而且由于多山,大型農業機械也沒什么發揮余地。與外來物種正相反,特多本地的植物物種生長極其迅速,扔在地里就能長。本地不乏特產熱帶蔬果,且產量甚豐。但基本上屬于自生自滅,這樣一方面導致物種發展不均衡,影響了蔬果品種的多樣化,另一方面無人采收。比如當地盛產的芒果,不少人家房前屋后都是,而且四季不斷地開花結果,但到了市場卻是論個兒賣的,最便宜的也要一特元一個。有朋友開玩笑說,這里的果子在地上爛掉都沒人理,只要有人拿個籃子撿一撿,就能賺不少。但當地缺乏勞動力,白撿的活兒都沒人干。
這就是特多人奇特的生活方式,平日里買棵白菜要猶豫半天,坐趟飛機倒是很平常的事。畢竟一張機票只是幾棵白菜的價。(文字來源:環球時報 本報駐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約撰稿人 楊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