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北京240多公里的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今年至少有360噸土豆滯銷。作為該區的對口幫扶單位,北京市東城區發起了“土豆接力”扶貧幫困活動。
12日,新京報記者在崇禮區實地采訪發現,經過一天的愛心接力,大部分土豆都已賣出。新京報“我們視頻”直播了此次愛心接力活動,引發社會關注。11月13日上午,“土豆接力”二期項目啟動,在第二批預訂過程中,市民可通過“我的社區我的團”或“東城基層黨建”微信公眾號預訂“愛心土豆”。此次活動后,崇禮鄉親360噸滯銷土豆將全部售出。
從與崇禮鄉鎮衛生院簽約,選派醫務人員組成醫療隊為崇禮提供醫療服務,到為崇禮區的青少年捐贈上萬冊圖書;從加強對崇禮區創業工作的支持力度,搭建東城區創業孵化園與崇禮區創業者的“交流平臺”,到組織企業考察投資,東城區與崇禮區結成幫扶對子以來,兩區之間的交流涵蓋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培訓、經貿等多個方面,成果顯著。
此次“土豆接力”扶貧幫困活動,更是在以往“錦上添花”的幫扶活動之外,立足崇禮的實際需要,幫助當地農民解決實際困難,避免其經濟損失的“雪中送炭”。
當地民眾的需求自然是扶貧幫困的指向標,只有時刻將當地民眾的困難看到眼里,才能做到有呼必應、有難必幫,扶貧幫困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這一點,在此次東城區“土豆接力”行動中展露無遺。正是因為深入實地考察,東城區相關部門負責人才能看到崇禮“坐在田里欲哭無淚的農民”,“土豆接力”行動才由此被催生。
對于崇禮當地的村民來說,滯銷的土豆“幾乎是他們一年的主要經濟來源”,而經過愛心接力、即將被賣光的360噸土豆,保住的不僅是當地村民的經濟利益,也讓東城區扶貧幫困工作真正落實了“精準”二字。
東城扶貧“有心”,借助視頻直播等行為方式“有力”,從而讓扶貧幫困成果事半功倍。視頻直播已然成為當下最活潑、最有效的傳播方式之一,將視頻直播與扶貧相結合,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生動、最直觀的方式,讓最廣泛的民眾及時了解當地村民的困境,也激起了社會各界的愛心,解決了貧困地區民眾的現實困難。
在發動愛心活動之外,東城區通過發動多家企業簽署長期合作協議這一方式,建立市場化、常態化、長效化的長效機制,用市場化手段,從根本上為解決當地農民的銷售困境提供了保障。
“土豆接力”行動告訴我們,扶貧脫困不應成為政府的獨角戲,只有將貧困戶的需求與市場的跟進、民眾的關切相結合,實現個性化、精準化扶貧,方能讓扶貧脫困工作呈現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