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案例好在鄉村文化復興好在實用性村莊規劃
蔡立力: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
我和城市化委員會秘書長一起去過青田,這個地方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天的案例點評,談了那么多城市化,最后都回到了鄉村。為什么?因為我們中國人的文化是來自于農村,來自于農耕文化。不管是城市化還是鄉村振興,都是我們現代化的兩個戰略、兩種手段:城市化也是為了解決鄉村問題,很多城市化道路的探索,就要回到鄉村來。今天多次談到金融問題,最后也是要回到鄉村。
今天談論的熱門話題是中華文明復興,其中城市化“術”的東西比較多,鄉村振興是回到我國農耕文明發源地,更多是中華文明復興“道”的內容,“道法”或者說“魂”方面的內容比較多。陳碧云院長說,“我們鄉村振興首先是文化的振興”,所以青田這個案例,我理解是找到了今天城市化或者說鄉村振興的“魂”——文化是中國發展真正的驅動力。
我一直聚焦全國小城鎮建設尤其是特色小鎮的建設,發現國外很多小城鎮最終留下來的不是產業而是文化。我在一些地方講課時,有些從國外回來的博士問我:“國外特色小鎮沒看到有什么產業呀?”他們忘記了:產業只是一個手段,最終留下的是文化。所以我講,我們中華文明的復興,最終要落到鄉村文化的復興。
今天的青田案例給我幾個啟示:
第一,文化的作用要從戰略的角度來理解。發展鄉村文化的戰略,首先能找回鄉村振興的自信,剛才青田案例講了一系列老百姓參與鄉村振興的故事,實際上是找回了自信;
第二,就是再塑我們的傳統歸屬感。現在我們從國外引進很多建設技術,但卻感覺到城市化離鄉村越來越遠,所以我們希望要有鄉愁,希望要有城市特色,怎么辦呢?來自哪兒?我覺得應該從農耕文明里去找。實際上我們城市化里面,也帶有很多來自農村的特點,中華文明我認為是一個土地文明,土地利用的文明,我們有土地利用的智慧。今年所講的案例中,有幾個涉及農村的土地,都表達了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實際上城市也涉及土地利用,房地產業也依賴土地,也是探索我們怎么利用土地。因此我們中華文明根本上就是土地利用智慧的文明,我們要從這里找到歸宿感。
第三,青田方案提出了九條具體內容,展示了如何通過文化的驅動,把文化變成產業化。
第四,青田案例提出了很好的規劃方法。實際上住建部也在推廣這種做法,叫實用性的村莊規劃。我們總結了三方面要點:第一,一定要通過村委會組織村民參與進來;第二,要借用專業隊伍來進行總結和技術服務;第三,把老百姓參與和技術服務結合起來,比如青田村案例是廣東工業大學的學者參與進來,和榕樹頭基金會融合形成方案,并獲得政府的認可。中國的規劃要執行,需要有依據,包括鄉村建設的許可。這三點青田村都做到了,這是近幾年住建部推動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的一個很好的樣板。
我覺得,鄉村振興里面,文化振興和現代技術利用要有機結合。如果說鄉村振興是升級中華文明的軟件,那么我們利用現代技術就是在改良我們的硬件,所以要把硬件和軟件有機結合起來。我覺得這方面青田案例也做得很好。我認為鄉村振興最終要實現“升級軟件和硬件有機結合,實現傳統歸屬感和現代舒適性的有機結合。”
青田是留住鄉愁的有益嘗試
金元浦: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
青田案例是一個令人感動的留住鄉愁的典范。
這些年來我們經常討論一個問題:我們發展的目標、發展的未來是什么?聯合國在1990年代集結了將近12個國家的教授和專家討論未來發展,最后提交的文件認為:文化的發展是我們發展的最高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大步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追求的是效率、速度。說嚴重一點,是全民向錢看,看這個地方能不能掙錢、那個地方能不能掙錢。對于文化的態度也提的是文化產業,就要有錢、就要有經濟效益。青田案例提供了另一種建設思路,得到了政府部門的支持,想把這個村子做成鄉村文化復興的一個樣板。
關于青田模式,我的思考是:
第一,它能否復制?是不是烏托邦?我覺得榕樹頭基金會在青田做得最好的是:村民感到你們不是拆遷隊。拆遷隊就是一拆了之,蓋高樓大廈。你們也不是政府派來的學習隊、工作隊,你們到鄉村開展公共服務,不是嚴格奔著公司的盈利目標來的。過去這么多年來,似乎只有一種力量推動大家向現代化奔過去,現代化過程就是把樓建起來,把所有設施搞出來,然后把錢掙出來,今天要快、明天要更快更快、后天要更快更快更快。而你們現在做的事,對于青田、對于順德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于:當我們拼命往前走的時候,拼命把順德建成一個中國馳名的工業城市的時候,大家回過頭才想到我們這里還需要文化,還需要回過去尋找鄉愁,還需要把過去的村子重新建起來,讓心靈有存放的地方。
當然,我覺得還需要不斷完善細節。比如你們搞了一個青藜書院,解決人與圣賢的關系。但我們的黨員學習室往哪里放,還有配套的農村書屋,這些都需要考慮。你們組織村里的孩子們在這里開展一些活動,這也是非常好的。解決人與圣賢的關系可能提得太高了,如果孩子們在這里有一個鄉村文化熏陶的空間,我覺得已經非常好了。
今天在現代發展中遇到很多問題,全世界很多人都在反思。一方面我們要往前走,同時要看一看我們的根在哪里,我們的文化是什么樣,我們原有的鄉愁是什么樣的。我們的現代化、城市化還是要繼續,但它的鄉村文化之間的關系還需要深入地探討。
第二,榕樹頭基金會作為第三方服務機構,在政府、普通的村民之間,你們進來以后幫他們做文化、做整體的發展,這在過去是沒有的。
第三,青田案例不是以開發公司的形式搞大拆遷,也不是大投資來解決當地的問題,而是用一種基金的方式幫助村里恢復文化的根,把文化重新花大工夫建設好,非常不容易,具有相當的有開創性。現在大量的特色小鎮一投資二三十個億,用大拆大建的模式建一個全新的鄉村或小鎮,把它們的過去、歷史全部消滅掉,修了那么好的古代建筑,就是沒有人去。而青田案例的好處在于,村民留在這里了,他們的生活還在這里,而不是拔了根以后,把村民挪走,然后開發公司把房子建起來、把旅游景點建起來……
希望青田案例擁有更多的現實推廣價值,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展現中國農村發展的可能性。嚴格地說,復興鄉村的文脈,必須在今天的現實情況下,重新進行一種創新、創意,適合于今天的生活,否則它就變成了一個實驗品。
把農村資源和城市掛鉤尋找可持續發展突破點
曾 真: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城市化研究所執行所長
我們多次去過青田,最主要的感受談三點:
第一我想講一個小故事。我們在順德調研的時候,遇到一幫年輕人給我的感覺是,他們對順德又愛又恨。愛是因為這是他們的家鄉,給他們帶來很好的生活,同時又感覺到恨,這幾十年的城市化,把水污染了。他們甚至這樣問我們:“你們做規劃做城市化研究,能不能做到讓我們還能跳到河里去游泳呀?去摸鱉摸蝦呀?”你看,多么樸素的語言!
青田案例講了九大目標,解決了很多問題。比如年輕人的歸屬問題,交通整治、環境整治等,都是他們努力的方向。這件事做得很好,在廣東佛山地區、在順德地區,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因為順德有300多座這樣的村莊,如果青田案例能夠取得成功,對于順德這種工業化地區的環境修復、生態修復、文化修復,意義是重大的。
第二個感受,他們雖然做的時間不長,從2017年開始,才兩年時間,已經實實在在地把項目開展起來了,里面有很豐富的活動內容,一些工程都開展起來了。我覺得再有幾年時間,他們的“3+1+9”大目標一定能夠實現得好,對此我深信無疑。
第三點,還有一個疑惑:青田案例現在有三個參與方共同進入,有政府、有基金會、有社會組織,但是現在無論哪方面要花的資金,其實都不是自我創造形成的,都是有政府投入、基金支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支持,這當然很好,但這件事情要滾動發展、要可持續做下去的話,未來還需要尋找突破點。有專家提出,能不能通過房屋信托等方式,盤活農民房屋。我覺得做這樣的實驗,在順德很有價值,這種方式在未來可以深入探討,這是第一個疑惑和建議。
第二個建議是:青田村旁邊是旅游業蓬勃發展的逢簡水鄉,兩地相隔不到500米。今天逢簡在廣佛大都市圈已經很有地位了,逢年過節非常火爆,周末都訂不到房。青田是在廣佛大都市圈的魅力小村,這樣的村莊,應該把旅游業和城市聯動起來。其實前面鄭冰老師講的蒲韓案例中,對于把當地鄉村的資源與城市嫁接,也做了很好的嘗試。如果農村的資源不跟城市掛鉤的話,僅僅就農村談農村,我覺得也是沒有前途的。
面向未來建設零碳排放的美麗鄉村
百瑞·威爾遜 :香港設計師協會副會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
我看到青田案例在生態環保方面,做了非常好的嘗試。今天會議上分享了不同的案例,這些案例都非常棒,尤其在環保方面。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通過一群人的工作,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態產品,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并且促進農業發展,還要宏揚傳統文化,對他們的未來進行投資,這些合在一起就得到很好的鄉村發展。
我知道順德有300多個村,他們曾經也是鄉村地帶,但是現在已經成為城市的一部分。我們也談到,城鄉之間要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大家看歐洲城市化率有70%,實際上當地很多社區人口規模在50萬左右,其實是一個小的村莊,人們在大城鎮、小村莊之間往返工作、居住。很多像青田這樣的村,將來會有新的工作模式、新的工業,會有一些新的技術,促使人們留在本地工作,他們可以在網上進行工作,在網上進行銷售。
另外,好的教育、好的醫療,是人們選擇居住這個地方的重要因素,我們通過技術改變達到這兩點目標,人們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也會有很大的改變。
你們的案例是非常好的,對于文化的傳承、保持和復興方面是很好的典范。但是有這樣一個缺失,就是要對未來做出更多的預測,因為我們要有更多的彈性面對氣侯變化的目標,要有一些想法,了解未來遠景是怎么樣。這個社區20年后想成為什么樣的,我們要有一個計劃達到這樣的目標,這并不容易。未來也許會容易一些,因為我們可以根據人口調查等等做出預測。而現在對于未來5年怎么樣,可能都無法預料,因為現在技術發展日新月異。
現在的旅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么我們能不能設想未來的生活方式?我非常喜歡你們所說的鄉村生活方式,因為這里有文化有美麗的環境,我很想和我的家鄉進行對比。我的家鄉已經很富裕了,人們已經到城市居住獲得教育,實際上我們也很想居住在有文化氛圍或者文化傳承的地方。也許日后我們會發現,今天這個村里的主人未來會變得很富裕,可能現在他還不知道。往往一些過往案例展示讓我們知道未來的發展,他們也許會保存他們的房子不要去進行變動,不要拆遷。其實我也聽到馬云的一些講話,他的講話對我來說也是很有趣的,他對未來也很有遠見,他現在盡量對未來進行預測發展,因此我們要變得有靈活性,要有一個適應性,使我們的孩子能夠有能力去適應,這樣他們會對未來有更大的彈性。
我們應該看看我們的總體規劃,總體規劃不是一幅畫,而是一個決策。大家看到總體規劃,可以知道事情怎么規劃,會讓你去思考,這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我們一路發展一路做出決策,因為我們世界在不斷發生變化,我們可以根據變化作出決策。實際上我們看到不同利益相關方,他們對未來有很強烈的規劃和遠景,我們可以繼續往前發展。
未來我希望你們會有一個目標,實現零碳發展。是否你們的農業可以用一個有機的方式發展,實現零碳遠景?是否能夠使用清潔能源發電?是否可以發展一些小型工業,吸引人們留在當地居住?能否提供一些在線學習,使年輕人成為多樣化的一代?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我們有更大的遠景規劃,可以把今天分享的幾個案例的經驗融合起來。中國可以做好這些,不要只看國際案例,不要研究太多過去的事,我們應該看自己未來的發展,這個過程當中有一些我們可以改變,我們可以采取很多靈活的辦法,中國未來的發展是積極和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