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2-18 09:59:34
來源:東方網 作者:劉純銀
西安在情人節前一天宣布,落戶條件再次放寬。只要你是在讀的大學生,無論你在全國的哪個角落,只要你愿意,都可以馬上成為西安人!(2月15日《新華網》)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背景下,各地已充分認識到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重要性,深刻體會到人才對推動地方創新發展的發揮著重要作用,于是紛紛調動當地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出臺引才計劃,開展招才活動,有些地方甚至為人才提供“超市民”待遇。為引進人才、留住人才,一些城市出臺一些優惠政策無可厚非。但讓擔憂的是:一些地方卻把人才與高學歷劃等號。
殊不知:學歷文憑只是人才能力一個方面的參考。在一定程度上文憑只能證明書讀得好,與能力并不能劃等號。同時,人才與普通勞動者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線。人才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的人,但如果僅僅以教育水平的高低來衡量一個人是不是人才,未免有失偏頗。何況全中國數以萬計的成功創業者,并不都是靠學歷來打天下的,如果非要按受教育程度來衡量創業的話,不屈不撓、自主創業的溫州人闖蕩世界都是靠高學歷嗎?實事證明:很多成功商人的文化程度還很低,甚至只有小學或初中學歷。如著名企業家李嘉誠,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14歲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相反,也有一些大學生通過高考工廠入了大學門,只會考試,對課本外知識一竅不通。最終是有了文憑卻無文化,更無技能。
面對不斷創新的市場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才競爭,這需要我們各級各部門各行業強化“技術藍領也是高級人才”的思想。正如中科院院士朱清時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需要多種多樣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學家、教授、政治家,更要有高素質的工人、廚師、飛機駕駛員。央視《大國工匠》節目中講述的那些勞動者用雙手匠心筑夢的故事。他們與兩彈一星元勛一樣是執國家重器者,對國家的意義有時不亞于院士。這群勞動者,他們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進名大學,而是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他們成為國寶級的頂級技工,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如修腳工王建生,從事修腳業30多年來,他就通過改進傳統修腳操作程序,研究出了治療足跟骨刺等腳病的技法,彌補了醫療空白,并培養工人百余名。為此,他還被評為“北京市技術能手”。
“支撐中國創造成就出彩人生”,我們必須讓“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引領新的用人價值觀。這就需要全社會,尤其是政府職能部門破除“人才=高學歷”慣性思維,盡快建立起適應青年技工成長、進步的激勵機制,讓他們感受到當一名技術工人并不比大學生差,通過全社會的獎勵、表彰和樹立先進典范來形成提高一線技術工人的“知名度”和“身價”,使在工作中做出成績和貢獻的技術工人不僅成為社會的明星,同時讓他們在精神和物質上“名利雙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