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擬年內出臺
時間:2011-06-08 10:25:14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官平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院長徐文龍認為,中國的垃圾分類應做比較實用簡單的分類,沒必要在居民小區擺好幾個桶。早報資料

“垃圾圍城”,這已是中國城市繞不開的問題。

今年4月25日,國務院批轉了住房城鄉建設部等16個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意見》(下稱《意見》)稱,由于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生活垃圾激增,垃圾處理能力相對不足,一些城市面臨“垃圾圍城”的困境。

上海,也不例外。上海市綠化與市容管理局3月底刊發在官網的一份資料顯示,目前上海日均生活垃圾處理量近1.9萬噸,如果全部采用填埋方式處理,則意味著日均需占用19200立方米空間(約占地5畝,平均高6米)來填埋。

早報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的生活垃圾70%左右采用填埋方式處理。對于“寸土寸金”的上海來說,填埋方式顯然是難以為繼的。

另一種垃圾處理方式——焚燒,則因排放污染物二噁英等問題,相關焚燒廠的選址頗費周章。近日,武漢、北京等地媒體紛紛曝出新建“節約土地”“可持續”的垃圾焚燒廠以應對“垃圾圍城”,但其選址不同程度地受到所涉地區居民的反對,甚至出現爭議事件。

擺在上海這座國際性大都市面前的問題是,上海的垃圾量隨經濟發展增加快,但土地資源又非常稀缺,無論是新建垃圾填埋場還是焚燒廠,垃圾末端處置設施選址、落地顯得尤其困難。

值得關注的是,據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院長徐文龍透露,以“國標”形式發布的《垃圾焚燒廠的污染控制標準》計劃在年底前出臺。

“垃圾碼頭”的惡臭

據北蔡御橋垃圾焚燒廠環保工程師陳皓菁介紹,目前,上海生活垃圾處理點主要有兩座填埋場——浦東老港垃圾填埋場、浦東新區黎明垃圾衛生填埋場,兩座焚燒廠——浦東北蔡御橋大型垃圾焚燒廠、江橋生活垃圾焚燒廠。

6月5日,早報記者前往距浦西市中心近60公里車程的浦東新區老港鎮(原南匯區老港鎮)。經過近2小時車程,行至滬南公路建西路附近,一股酸臭味撲鼻而來。

一位當地女孩指路說,“去‘垃圾碼頭’,一直沿滬南公路往前走,聞到惡臭的氣味就到了。”浦東老港垃圾填埋場,被當地居民稱為“垃圾碼頭”。

行至“垃圾碼頭”,一塊“閑雜人員,禁止入內”的牌子掛在一家名為“上海老港廢棄物處置有限公司”門外。該公司外十米左右的一家小賣部老板告訴早報記者,“垃圾碼頭”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建設,垃圾填埋發出的惡臭味已經很多年,“刮東南風的時候,老港這塊的惡臭味就特別濃,刮北風的時候惡臭味就輕些。”

離“垃圾碼頭”不遠的中港,一位從1989年就在垃圾碼頭工作的繆姓女士說,垃圾碼頭附近的農民被安置在老港鎮上,有住房補貼,但他們并不滿意,因為搬過來之后還是能聞到惡臭味。

繆稱,她丈夫也在“垃圾碼頭”工作,負責吊抓垃圾,一天最長工作10小時,回來洗完澡之后,身上還能聞到一些臭味。

距“垃圾碼頭”一兩公里附近的一位農家樂老板抱怨,實際上老港居民一直都在投訴,但惡臭并沒有消除。

對此,上海老港生活垃圾處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曲紹清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坦承,2009年5月以前,老港一、二、三、四期都在運作,因為一、二、三期設備與工藝比較落后,且靠居民區近一些,老百姓意見比較大,所以市政府決定關閉一、二、三期填埋場,垃圾全部轉到四期處理。

“四期全部按照國際規范來做的,而且還有填埋氣體的收集系統,收集出來發電,另外大規范進行膜覆蓋,在工作面上開放區域,用除臭劑進行噴灑,使得臭氣對周圍環境影響大大降低,老百姓投訴也快速下降。”曲紹清說。

曲紹清還表示,老港垃圾場一、二、三期雖然關閉了垃圾處理,但現在還要承擔上海市白龍港污水廠大概每天兩千多噸污泥的處理,而污泥臭味也很大,兩個(污泥與垃圾)加起來的臭味處理起來就麻煩一些,目前正在想方設法去降低臭味。

據曲紹清透露,老港一期最早是1989年就開始建了,四期是2004年開始建設、2006年正式運行,“封場的一、二、三期,如果要完全降解,理論上需要50年,四期原先是可以用20年左右,現在用國外技術,壽命可以延長到45年。”

上海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總公司官網資料顯示,上海老港四期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項目設計生產能力為日處理城市生活垃圾4900噸,按此口徑計算,該填埋區域使用年限可達45年。

16天堆出一座“金茂大廈”

上海市綠化與市容管理局上述資料顯示,目前上海一年生活垃圾衛生填埋的有409.71萬噸;綜合處理75.45萬噸;填埋處理79.13萬噸;焚燒處理106.36萬噸;物質回收利用的僅39.27萬噸。按比例計算,衛生填埋及填埋處理垃圾量約占全部垃圾量709.92萬噸的68.86%。

“垃圾越來越多,以后不知道填埋到哪里去。”陳皓菁6月3日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提出質疑。

垃圾有多少?在今年5月上海一次“百萬家庭低碳行,垃圾分類要先行”的新聞通氣會上,上海市綠化與市容管理局局長馬云安提出一個比喻:上海全市16天產生的生活垃圾量可堆出一座金茂大廈。

對于土地資源稀缺、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的大中型城市來說,垃圾“填埋”難以為繼,“焚燒”的空間又有多大?

垃圾焚燒,爭議一直不斷。反對垃圾焚燒的技術專家擔憂,焚燒垃圾產生的二噁英的危害,而公眾對垃圾焚燒的疑慮和不安主要是焚燒選址和二噁英對環境、身體健康的危害。

5月27日,中國科學院高級工程師楊云奇在廈門“第四屆全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研討會”上說,盡管不少主張垃圾焚燒的專家稱,可以控制二噁英排放并達到發達國家標準,但普通老百姓仍不希望它選址在自己家門口。

而主燒派的專家認為,垃圾焚燒具有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經濟性和實用性等優點。

據華北電力大學一位教授介紹,焚燒是一種高溫熱處理技術,即以一定量的過剩空氣與被處理的有機廢物在焚燒爐內進行氧化燃燒反應,廢物中的有害有毒物質在800~1200攝氏度的高溫下氧化、熱解而被破壞。

陳皓菁稱,此前國家環保部門對于垃圾處理分兩派,一個主燒派,一個反燒派,4月份國務院發了通知(即《意見》),突然“松口”放開焚燒了。

國務院在4月25日批轉的《意見》中明確稱,土地資源緊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要優先采用焚燒處理技術。

但外界仍存疑慮。一種聲音說,中國生活垃圾含水率高,熱值低,焚燒過程中需要添加輔助燃料,導致焚燒成本上升;因居民生活垃圾未進行分類,垃圾中存在少量危險物可能導致有毒有害物質諸如重金屬等進入殘渣和飛灰。

陳皓菁說,御橋垃圾焚燒廠的垃圾從浦東小區直接運到焚燒廠,然后放在焚燒廠垃圾坑,夏季一天就可把垃圾中水分滲出,垃圾坑下有專門滲濾液處理裝置,垃圾經發酵后再進行焚燒;不過,在冬季需要放兩三天才好燒。

“在天氣狀況十分不好的情況下,比如下雪,就需要加點油。我們廠從2001年運行到現在快10年了,一開始沒有經驗(加油處理),最近這幾年我們不覺得問題很嚴重。”陳皓菁稱。

陳皓菁也坦陳,垃圾焚燒在很多小地方確實存在不規范的現象,但并不是技術不過關,主要是不舍得花錢。

據陳皓菁透露,焚燒一噸垃圾需要150多元人民幣。倘若,上海全年垃圾均用焚燒處理,僅處理費每年就將超過10億元人民幣,還不包括設備及勞動力、運輸成本。

上海市綠化與市容管理局副總工程師郭驊此前公開表示,1噸垃圾的運輸和處置成本需500元,上海去年平均日產生活垃圾近2萬噸,倘若都推給老港填埋場,意味著上海每天要花費約1000萬元來“消化”垃圾。

政府的補貼

陳皓菁稱,浦東新區垃圾填埋和焚燒各占一半;浦西地區主要是以填埋為主,浦西有一個日處理量為1500噸的江橋垃圾焚燒廠,填埋主要在浦東老港鎮,浦東還有一個填埋場在曹路——浦東新區黎明垃圾衛生填埋場。

“2009年計算下來,處理一噸垃圾需要150多元錢,現在估計要漲一點。”陳皓菁說,當初建設時是按照1400大卡設計的,御橋垃圾焚燒廠一天可以處理1400噸垃圾,其中還包括污水處理。

上海浦東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官網資料顯示,御橋垃圾焚燒廠系該公司旗下上海浦城熱電能源有限公司所有,是中國大陸地區首座千噸級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無論焚燒還是填埋,都能獲得政府一定的補貼。

據陳皓菁透露,垃圾焚燒的成本主要靠政府補貼,一噸垃圾補貼240元,發電上網價格是0.5元/度,一天17萬度電上網,自用電占25%~30%,“這樣的話,公司運營的還可以。”

陳皓菁說,填埋成本也很高,填埋一噸垃圾的費用超60元,因為現在填埋處理不像以前那么粗放了,需要做三四層的防滲透,而防滲的成本是很高的。

6月3日,曲紹清稱,不同規模的填埋場,填埋成本是不一樣的,老港這邊的垃圾處理成本也一直在調整,根據作業多少調整,很難估計一個準確的數字。

曲紹清說,填埋場只是垃圾處理最后的一個點,中間有四五個環節,比如垃圾從源頭收集起來,運到中轉站,再運到壓縮站,壓縮站運到集裝碼頭,最后運到填埋場,整個過程和成本需要綜合考慮。

至于填埋獲得的具體補貼,曲紹清稱這是在不斷的調整中。

據了解,老港“垃圾碼頭”建設了一個利用填埋產生的沼氣發電的電廠,目前裝有兩臺1.25兆瓦的發電機組。“現在還沒上網,入網建設還在過程當中,發電還是自用,還沒有補貼,作為一種再生能源才有補貼。” 曲紹清稱。

根據《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電廠的每度電能獲得0.25元的發電補貼。

“上海焚燒成本很高,雖然填埋要求高了成本也高了,但還是比焚燒低。”陳皓菁說,像御橋垃圾焚燒廠,政府盯得很緊,經常突擊檢查,環保部門要求定期把活性炭、石灰用量、發票、存根反饋上去,因為我們投資量比較大,所以比較規范,但我知道很多地方很便宜的,肯定以犧牲環保為代價。

因此,陳皓菁建議,最好的辦法是,垃圾收集后分揀再焚燒,浦東有個分揀廠,預計分揀之后可以有20%~30%可以不用焚燒。

垃圾分類:“原地踏步”

陳皓菁提出的“垃圾分類”,實際上在中國早已開始試點,爭取“與國際接軌”。2000年,原建設部公布首批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名單,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廈門和桂林成為首批試點的8個城市。上海作為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十年來并未取得明顯進展。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院長徐文龍6月3日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稱,垃圾分類之所以“原地踏步”,一是垃圾分類與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居民素質、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分類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另外對于垃圾分類概念不清,曾經一度實行過非常詳細的分類,十幾類,但實際上也是不現實的。

他還稱,由于中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在不同階段有撿拾垃圾的人(“拾荒大軍”)已經撿了很多遍了,在這個過程中已經進行了初步分類,因此再將垃圾“細分”并不合適。

徐文龍建議,經過這么些年的努力,我們要回過頭來走,不能學習外國,瓶子和紙類要分幾類,要做比較實用簡單的分類,沒有必要在小區擺好幾個桶。

目前,上海市已將先前的“四分法”簡化成“干濕兩分法”。上海市綠化與市容管理局稱,廚余果皮(濕垃圾)是產生垃圾滲濾液、臭氣的主要原因,若把廚余果皮(濕垃圾)與其他垃圾(干垃圾)分開投放,有利于實現資源回收利用,有利于減少生活垃圾的運輸處置量及相關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

上海市綠化與市容管理局副總工程師郭驊此前公開對媒體稱,上海的土地資源稀缺,解決垃圾圍城的最佳途徑是從源頭上減量。上海生活垃圾中廚余果皮比重約占60%,由于源頭未分類,大量的廚余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一起焚燒、填埋,廚余垃圾含水量高,焚燒熱力不足,處置效果不佳,拿去填埋則占用了有限的土地資源。

徐文龍還提出,原來垃圾沒有經過分揀,也沒有經過分類運輸,老百姓把垃圾分類好了之后又合在一起運走,對老百姓積極性有影響。目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各地進行試點,要求做簡單、實用的分類,比如你有焚燒、填埋、堆肥,你就分三類,或者干脆就分干濕兩類,干濕分開這種模式在很多城市正在試點,垃圾進行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才能建立老百姓基本分類的習慣。

根據上海市綠化與市容管理局的宣傳資料,廚余果皮(濕垃圾)包括居民家庭產生的剩飯剩菜、菜皮果皮、茶葉渣、過期食品等;其它垃圾(干垃圾)包括除廚余果皮(濕垃圾)、專項收運、廢品回收以外的日常生活垃圾,如廢棄餐巾紙、尿不濕、污染較嚴重的紙、塑料袋等。有毒有害垃圾包括電池、燈管、油漆桶、墨盒、硒鼓、過期藥品等。

垃圾收費:爭議中漸進

除垃圾分類外,管理者還希望在垃圾收費方面“與國際接軌”。4月25日,國務院發布《意見》稱,按照“誰產生、誰付費”的原則,推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此消息一出,立即引來爭議。

反對垃圾焚燒的人稱,從長遠看垃圾收費是發展趨勢,有助于彌補財政投入不足,加快垃圾無害化建設,并通過經濟杠桿作用調節城市生活垃圾激增現象,但收費并不是萬能的,突破“垃圾圍城”也絕非“收費就靈”。

不過,在徐文龍看來,“誰污染誰付費”,這是全世界范圍內的一個基本準則。“但垃圾收費也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要根據中國國情與經濟承受能力,以及居民收入水平和結構實行,但總的趨勢,垃圾要實行居民付費,能不能一步到位,肯定是不現實的。”

5月27日,《北京晚報》報道,《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正式提交審議,條例草案首次明確提出生活垃圾收費制度,社會單位將按桶收費,居民收費標準仍在調研當中。

徐文龍說,國外垃圾付費需要成本測算,通過什么車運了多遠,采用焚燒還是填埋,基本成本測算后,折算到每戶每人,而這在中國肯定是不現實的。

實際上,去年上海市環保局與市政協委員均提出過垃圾收費建議。

徐文龍告訴早報記者,實際上,垃圾要運輸、焚燒處理,一噸沒有200元錢是做不到的,一個三口之家每年大概產生一噸垃圾,折合每個月僅需20元,而一個月兩三塊錢的衛生費不可能完全處理產生的垃圾。“在國外,都是市場化,每家每戶都需要交,一般隨袋收費。”

“目前垃圾收費在國內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很難有城市做到全成本的收費,基本走的是政府補貼、居民付費結合的模式。”徐文龍說。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