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南方完勝,東方不敗
排行榜單年年有,幾家歡喜幾家愁。
《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今日發布,從這份報告可以窺見中國主要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
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前20強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廣州、北京、蘇州、南京、武漢、臺北、東莞、無錫、佛山、成都、澳門、新北、天津、廈門、常州、杭州、長沙。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香港和上海蟬聯前三甲。
通過二十強城市排名可以看出,其中18個城市位于南方,只有北京、天津兩個城市屬于北方,北方城市數量嚴重不足。從東西來看,二十強城市大多位于東部地區。
此外,報告指出,根據城市經濟競爭力指數的平均值高低,全國發展較完善的都市圈可分為四個梯隊:珠三角都市連綿區位居第一梯隊,經濟競爭力強勁。長三角都市連綿區、首都經濟圈和廈門都市圈位居第二梯隊,其余都市圈分別位列第三、第四梯隊。
南北差距擴大
發布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是中國社科院的“慣例”,此次是關于中國城市競爭力的第17次報告發布。
與2017年的排行榜相比,2018年北方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下降了6.2位,南方城市則平均上升了5.4位,南北分化加劇。
比如北方的天津、鄭州和青島。2017年天津排在第7位,但在2018年的榜單中,天津排名第16位,下降9位。鄭州和青島分別位于2017年榜單的第16、17位,但在本次榜單中,兩個城市均未能進入前二十強。
再比如南方的南京、成都、杭州。在2017年的榜單中,南京、成都、杭州分別位于第9、第15、第21位,但在本次榜單中,三個城市的排名分別是第7、第13和第19位,均上升兩個名次。
此外,南方城市廈門、蘇州、常州、溫州均上升兩位。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曾在參加由中新社主辦的國是論壇時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南強北弱”的態勢在加重。由于產業較為落后、人口外流嚴重、科技創新力不足等因素,東北、華北和部分西北地區近年來經濟增長乏力,尤其需要關注。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也表示,南北之間的差距在擴大。
中國南方與北方的經濟增速從2013開始逐漸拉開,增速的差距由2013年的0.3個百分點擴大至2017年的1.9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占比“南升北降”的態勢進一步加劇。數據顯示,北方GDP總量在全國的占比從2012年的29%下降至2017年的25.2%,南方則從71%上升至74.8%。
陳耀認為,要解決南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首先,國家區域協調方向要適當調整,重點向北部傾斜,關注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振興。其次,要適度優化產業結構,增加新興產業。同時,改善營商環境,采取措施遏制人才流失。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看來,北方地區具有扎實的工業基礎、完整的產業門類,基礎設施相對完善。要實現南北比翼齊飛,北方地區關鍵是要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形成區域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機制,推動高質量發展。
中部不斷崛起
從東西向看,雖然2018年具有強競爭力優勢的城市多位于東部地區,但報告指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正不斷崛起,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整體緩慢提升,推動中國經濟空間的“東中一體”趨勢進一步凸顯。
當前,中部地區崛起勢頭正勁。2017年,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總GDP約為18萬億,超過全國總GDP的20%。在2018年全國各省區GDP增速排名中,中部六省有四個進入了前十。
“中部地區橫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最重要的河流,水陸空交通便利,資源豐富且組合條件好,農工業基礎扎實,潛在市場巨大。另外,近年來中部地區科技水平進步較快,創新力量日益壯大,光纖科技、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都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發展潛力無限。”陳耀對國是直通車記者說。
報告指出,當前東部中心正逐步向中部擴展,“東中一體”趨勢初現端倪。實現區域全面繁榮,未來可通過“東中一體”戰略應對南北分化。
具體來說,首先,讓東中部地區在相互分享中促進中部崛起和轉型,也推動東部進一步升級發展。其次,進一步推進黃河、珠江、淮河、漢江等重點流域經濟帶上下游間開展更高層次的區域合作。再次,通過多個經濟區一體化戰略,擴散中心城市的外溢效益,帶動邊緣地區發展,從而進一步擴大繁榮地區范圍,帶動衰退區域板塊走出發展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