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17日電(記者徐博)“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然而,不斷被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彰顯出在這方面,我們還遠未達到高枕無憂的時候。記者近日在隨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赴各地檢查食品安全法實施情況時了解到,各地正積極從源頭治理開始,把住食品的安全關。
建立農產品監管機制
生活離不開瓜果蔬菜,為了讓大家吃得放心,對于農產品,全國各地出臺了一系列的法規政策。
記者在江蘇省了解到,《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歷經三審之后終于通過,該地方法規規定農業部門應當建立健全農產品產地安全監測管理制度等四道防線,以強化政府職責的方式切實保障食品安全。
根據條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農產品產地安全監測管理制度,對農產品產地安全進行調查、監測和評價。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的產地環境,應當按照規定每三年進行一次檢測。同時,在工礦企業周邊的農產品生產區,大、中城市郊區的農產品生產區,重要農產品生產區,國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線兩旁的農產品生產區等區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設置農產品產地安全監測點。
其次,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還應當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根據農產品品種特性和生產區域大氣、土壤、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狀況等因素,提出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的建議,經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論證后,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對于不符合特定農產品產地安全標準的生產區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并組織修復和治理。
第三,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從事農產品批發經營的單位和個人,對其銷售的農產品應當包裝或者標識。同時,農產品批發經營者應當建立農產品購銷臺賬,如實記載農產品的名稱、來源、銷售去向、銷售數量等內容。這樣,一旦發現問題,可以及時確定產生問題的環節,防止造成更大的危害。
打擊非法添加,讓違禁品無處藏身
非法添加劑是很多消費者和監管者的“心病”。記者在內蒙古自治區了解到,自治區政府部署并開展了嚴厲打擊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工作。
根據相關要求,內蒙古各級衛生行政、餐飲服務監管部門按照標本兼治、著力治本的原則,嚴厲打擊餐飲服務環節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違法行為,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食品安全標準管理,進一步落實餐飲服務單位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
通過專項整治,使餐飲服務單位自律意識顯著增強,違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得到有效遏制,重大案件得到及時查處,人民群眾飲食安全得到切實保障。
在專項行動中,執法人員重點檢查學校食堂以及使用食品添加劑的伙食店、冷飲店以及一些制作飲料、調味料的餐飲單位,重點檢查是否有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是否有非法添加以及超量添加非食用物質的行為。如若發現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違法行為,將進行從重處罰,并及時移送司法機關。
針對當前內蒙古正處在衛生行政與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食品安全職責調整交接階段這一情況,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廳特別強調各級衛生和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通力合作,針對履行職責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空白地帶,結合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找準工作重點和難點,采取積極措施推動工作的落實,堅決防止專項整治工作中出現缺位以及行政不作為等問題的出現。
體制創新,長效機制從“頭”開始
吉林省是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大省,也是食品工業大省,吉林省的食品安全對于吉林乃至全國都十分重要。為了實行食品安全監管的“無縫對接”,吉林省將省食品安全辦公室改為常設機構,增加編制和人員,統一領導全省的食品安全工作。今年又根據本省特點,在全國率先探索食品藥品監管體系的省以下垂直管理模式,排除各種干擾,加大監管力度。
食品安全產業鏈長,環節多,吉林省從源頭開始,突出重點,實施從農田到餐桌,從生產、加工、消費到出口環節的全過程監管。吉林還積極探索食品風險監測評估體系建設。全省設立了6個食品污染物與食源性致病菌監測區域,開展132種有毒有害物質和8個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監測。設立10個哨點醫院,開展疑似食源性異常病例的主動監測。
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化”格局,也是吉林食品安全監管的一項創新。吉林省要求地方各級政府積極支持新聞媒體輿論監督,認真追查媒體披露的問題;還要求各地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加強食品安全信息員、協防員隊伍建設。長春市最近聘請100名社會公眾人士參與食品安全監管,包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工作者、社區管理者、企業代表等。長春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市衛生局局長齊國華說:“群眾的食品安全,要動員群眾、依靠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