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首先以GDP翻兩番為目標,提出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數量標準。在此之后,中國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保持了長達3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這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F在,從經濟規模上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從發展水平上看,已經由一個貧窮落后的低收入國家發展成為中等收入水平的、在世界上有重大影響力的發展中國家。如果說在此之前,中國在趕超過程中的主要任務是把規模做大,那么從現在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則更為重要。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尤其是改變經濟增長中最終需求的優先順序,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經濟增長中最終需求的優先順序和矛盾
對于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有很多經驗可以總結。從生產領域看,主要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如通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漸進的市場化過程和改善政府宏觀管理)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并合理配置資源;而從需求領域看,就是發展以出口帶動的外向型經濟、增加積累和擴大投資、改善人民生活和消費水平。從投入產出表來考察,國民經濟活動就是通過進口、中間投入及創造增加值,來提供貨幣和服務滿足最終消費、投資和出口的過程。2000—2009年,我國按現價計算的GDP、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出口總額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4.9%、11.6%、18.8%和19.1%。而從今年第一季度的數據看,GDP增長率達到了9.7%,出口同比增長26.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6.3%。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要實現經濟起飛并保持以后的高速發展,增加積累和擴大投資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只有擴大投資,才能實現由簡單再生產向擴大再生產的轉化,實現加速增長。但對于落后的封閉經濟來說,靠自身積累取得超常規發展是很困難的,因此,發展外向型經濟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過去20年最終需求增長的優先順序中,外向型經濟是首選;其次是投資,深圳、上海、北京、寧波的發展都是投資驅動的,而不是消費驅動出來的。因此,地方政府尤其是發展較慢的地方的所謂投資沖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從全國的情況看,發達地區的投資沒有降下來,欠發達地區的投資又在上升,這樣,加速的投資擴張會繼續下去。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要想繼續保持高增長,只有不斷擴大出口和增加投資在GDP中的份額,而消費的份額會不斷降低。這就意味著,在GDP和最終需求總量增長率不變的情況下,消費增長率是遞減的,經濟增長的最終效率是下降的。
在改革開放中前期,這樣的模式是必要的。因為中國的起點太低,不經過加速積累擴張和增加投資就不能實現經濟起飛,而外向型經濟發展又是推動中國增長的重要手段。但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總量和對外經濟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大的規模?!笆晃濉币巹澩瓿蓵r,中國的GDP占全球的比重達到8%以上,出口占全球的比重達到10%以上,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和依賴都在增強。這也是近幾年來,所謂輸入型通貨膨脹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的重要原因。全球危機時,我們采取的是擴大投資的措施來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但帶來的負作用是明顯的。即使不發生危機,由于采取的鼓勵出口政策,使我們經常項目下長期存在大額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大量增加,在國內形成大量外匯占款,在國外則形成大量金融資產,總體經濟風險不斷加大。而很多出口在昨天看來賺了一點小錢,今天看來根本沒有效益甚至是虧本的。中國的出口不能再這樣擴張。
由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的效率也在降低。在眾多的投資中,有些會形成未來的公共消費(如鐵路建設)和私人消費(如住房),有些改善了當地的環境和生產能力,但也有相當大一部分是重復建設,很可能在將來閑置甚至浪費,如果這種浪費發生(事實上現在已經發生),那么我們今天創造的GDP,在將來看很可能就是無效投入,那樣的增長是沒有意義的。
消費應該成為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鄧小平提出的GDP翻番的目標,無論從哪個時間段看,都已經提前實現,中國現在的GDP總量已經達到了當年的20倍以上。但人民的一般生活水平和全面小康要求達到的目標仍然有差距。無論從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看,還是從經濟增長的要求或建設和諧社會的角度看,都需要居民消費有比較大的提升,環境、資源等方面對發展的約束卻在明顯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GDP指標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或主要目標。由于中國人均發展水平仍然不高,同時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適度的經濟增長仍然是需要的。但是從現在的情況看,由于各方面條件的約束以及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我們可以適度放慢經濟增長。我國“十二五”規劃提出年均增長率達到7%,同時還要求居民收入改善不低于經濟增長,這種調整是積極的,同時也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了艱巨的任務。這事實上要求在經濟增長率下調的情況下,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實際增長仍然保持不變,這就要求我們的經濟發展更加均衡、更有效率。這不是短期宏觀財政和貨幣政策能解決的,而要靠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加強環境保護等,即轉變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而從最終需求上看,這就要求我們調整傳統的通過擴大出口、擴大投資來實現規模擴張的做法,結合我們在本世紀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把保持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穩步增長作為更重要的發展目標。從考核指標尤其是地方的考核指標看,對GDP的考核應該更加重視結構改善。從長期看,GDP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是GDP增長的充分必要條件。從最終需求看,經濟增長的優先順序應該掉過來,即消費、投資和出口??己烁骷壵恼?,重點要看是否改善民生,人民收入和消費水平是否提高。有了正確的政策導向,制定政策才會有合理的原則和明顯的方向。從優化的觀點看,就是要以較低的出口、投資和GDP增長率,獲得較高的消費增長率。而我們的制度創新、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宏觀調控,尤其是國民經濟核算的發展,也應該服務于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