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農歷新年之際,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在黨中央、國務院統一決策部署和各級黨委、政府積極努力下,目前疫情已得到明顯控制。隨著臨床經驗和相關科技攻關成果不斷積累,我們對新冠病毒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疫情也對水環境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疫情初期,衛生防疫專家表示新冠病毒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之后,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團隊從患者的糞便樣本中分離出新冠病毒,證實了新冠肺炎存在糞口傳播的可能,加上尚未充分證實的氣溶膠傳播,引發了公眾對水環境安全的憂慮。基于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快速響應,于2月14日發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和水環境風險防范的若干建議》,建議從水環境從業人員的安全防護、污水管網的冒溢管理、污泥妥善處置及工藝調整等角度,有效指導污水處理系統及再生水安全生產的風險防控工作。
近年來,隨著全球生態破壞現象加劇和氣候變暖速率不斷提高,生物災害或生態環境風險爆發概率逐年遞增,導致水環境未知風險源種類顯著提高。結合本次疫情的啟示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求,我們對我國水環境安全風險防控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議,以期為環境從業者、普通民眾更好地了解并參與到對于疫情全民防控工作當中,為盡早戰勝疫情以及后疫情時期的體制建設貢獻力量。
一、供排水的風險源再識別
疫情期間,在現有法律法規、應急預案和政府后續調度管理等保障下,基本確保了城市供排水的正常運行。但氣溶膠、糞口傳播途徑的提出,對傳統的水環境風險源識別帶來了挑戰。在確診患者的糞便及尿液中發現了具有感染能力的新冠病毒,預示著病毒可能會隨馬桶進入污水管網,再通過污水處理廠進入公共水體,甚至會隨著河流進入飲用水源地。
因此,在這一系列的水體大循環路徑上就產生了諸多新生的風險源,需要我們去重新認知和識別,主要包含:家庭的馬桶漏水漏氣(2003年SARS香港淘大花園事件已有暴露)、污水管道的溢流(特別是疫情隔離區或醫療單位)、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直接接觸污水污泥或氣溶膠傳播、污水處理廠出水是否含有活性病毒(及其致病能力如何)、飲用水源地或自來水廠進水是否含有活性病毒、公共自然水體是否含有活性病毒、合流制管網的科學管控等,均有待新的思考與對策。
二、保障供排水安全的風險防控對策
在對新風險源的再識別、再認識的基礎上,需要根據新增風險源研究風險防控對策,保障供排水和公共水環境安全。
(一)健全供排水工作人員的安全保障體系
供排水工作人員安全是水環境安全的基本前提。考慮到病毒存在糞口、尿液及氣溶膠傳播可能,建議根據從業人員的工作崗位和工作性質,制定防護安全指導手冊。對于從事直接接觸污水的工作人員要求穿戴全身隔離工作服、乳膠手套、護目鏡,對于非直接接觸污水的工作人員,也建議佩戴口罩、護目鏡及手套。工作人員出廠第一時間做好消毒工作,回家后第一時間更換在外暴露的衣物,并單獨存放。工作期間注重飲食及飲水防護安全,污水處理廠等密閉空間內的辦公場所注意通風消毒。該手冊應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不斷優化改進,形成與醫療系統相似的安全防護制度,也能大大降低我國污水處理廠從業人員存在的腸道感染情況。
(二)健全供水安全體系
疫情發生突然,病毒的檢測和分析對實驗室條件要求較為嚴格。目前關于新冠病毒在自然水環境中的生存狀態不明,在水源地引水的質量檢測技術尚不具備,病毒在自來水生產工藝中的生物學特性尚需要研究,現有的消毒滅活工藝對新冠病毒的處理效果需要依靠原有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推理判定。因此,在后疫情時期,水務、環保部門應聯合醫學衛生等相關專業加快對以上問題的科技攻關,制定飲用水源地的病毒風險預警及應急方案。把本次疫情應對作為經驗,根據人口、水系區位等因素劃定應急情況下飲用水源地風險等級,合并到現有的飲用水源地管理系統中,形成較為完善的技術和管理體系。
(三)保障排水安全體系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國現有污水處理工藝和排放標準中的病毒處理和檢測技術滿足當下新冠病毒安全處理需求。受益于過去幾年我國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工作,全國截污納管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大大降低了溢流污水導致病毒傳播可能,但截污并未達到100%。疫情期間應加強對污水管網的巡查力度,對錯接漏接導致的溢流污水盡快處理,尤其是重點區域的原生污水必須保障管網暢通,不能發生溢流、冒溢現象。對于已經溢流到公共水體的區域,建議通過閘站調度確保影響范圍最小化,并做好跟蹤匯報及公眾提醒,如有必要可進行消毒及水污染治理工作。
在污水處理方面,我國現行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執行糞大腸菌群監測標準。盡管研究表明冠狀病毒為包膜病毒,其在污水中的生存能力弱于非包膜的腸道病毒,但目前我們對新冠病毒在污水中的生物學特性并不十分清晰,好在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與SARS具有高度同源性,這為我們制定排水系統風險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經驗與理論基礎,使我們當下的排水系統風險可控。但我們應居安思危,以此次疫情反思排水系統風險防控體系的不足,疫情過后應當加強與衛生、生態環境、生物學、醫學領域的合作,制定新型風險源識別系統,豐富應急技術與方案儲備庫,完善風險防控體系建設。
(四)全民大眾的積極配合
作為社會和疫情防控的主體,普通居民應積極了解國家的防控政策和行業指導文件,在水環境安全方面,建議在疫情中與疫情后的生活中做好以下方面:
1、防止過度使用消毒劑。消毒后的廢水盡量不沖入馬桶,高濃度的消毒產物具有氧化性,可以破壞污水處理廠的污泥活性,氧化水體中的有機物質,降低污水處理效率。杜絕將消毒尾水通過陽臺雨水管道排入市政管網,消毒產物進入河湖等自然水體后會引發微生物群落破壞、氧化有機物質導致無機營養鹽增加、引發藻類過度繁殖、過量消毒尾水甚至會引起沉水植物或敏感性水生動物的死亡,引發生態系統破壞。
2、居家生活中盡量不向下水道中投放廁紙、衛生巾、口罩、食物殘渣等大塊廢棄物,減少污水管網堵塞的概率,保障排水通暢,減少污水冒溢。
3、因目前對排水系統中的病毒情況掌握不清晰,建議疫情期間盡量少出入公共水體周邊場所,尤其是承載城鎮污水廠尾水排放的自然水體。
4、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使用過的口罩建議采用垃圾袋密封包裝投遞到有害垃圾統桶集中安全處置,避免雨水沖刷造成水污染。
三、疫情事后的風險控制體系優化建議
疫情是一面鏡子,反映了我國體制的優越性和強大的應急能力,也反映出了諸多問題和隱患。在供排水安全風險防控方面,應在現有的機構、制度及管理策略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我國的供排水安全風險防控能力。
(一)提高我國供排水系統對未知風險源的識別能力與技術儲備。得益于國家“十五”到“十三五”的水環境戰略,近5年我國水環境問題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本次疫情給我們提出警示和新的要求。建議在未來的科技攻關中聯合多部門、多專業開展針對水環境新型風險源識別研究、建立風險源儲備庫、開發可能存在新型風險源的監測技術及設備、研發快速有效的應急處理技術,并在“十四五”規劃中對于該方面的技術研發單位予以政策及經費支持。
(二)推行現代化檢測、監測技術與設備,推進智慧水務建設。本次疫情我們深刻的認識到減少接觸是應對生物災害傳播風險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水環境監測工作中人工取樣、實驗室分析仍然為主要技術手段,而排水系統中的城市污水是生物災害的傳播途徑之一,一線監測人員有可能會成為疫情的感染者、傳播者甚至是超級傳播者。因此,建議在今后的環境監測中加大對現代化智能檢測、監測技術及設備的推行力度,利用好在線監測探頭、無人機、無人船、遙感技術等現代化監測手段,特殊期間減少風險源接觸,并加大對此類技術研發及創新的支持力度,推進智慧水務的進程。
(三)風險源監測常規化,建立水環境預警機制。通過對未知風險源的再識別,建立未知風險源數據庫,制定未知風險源的檢測方案。根據危險程度,進行高、中、低、危分類,并根據實際需要開展常規化新型風險源監測,做好水環境安全的“第一吹哨人”。其次,通過對風險源的梳理,建立水環境安全的預警機制和匯報制度,無縫銜接到國家、區域及省市級應急管理部門。
(四)加強對水污染防治企業、科技機構的政策及經費支持。本次疫情發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過往水專項及重點研發專項多注重于污染控制及資源化技術等方面,對于新興的未知風險源研究及控制技術涉及較少。建議未來研究和科技創新工作中更多的關注水環境未知風險識別、控制技術及應急預案研究,加大對科技型環保企業、科研機構的政策扶持及經費支持,完善我國水環境安全的預警及應急體系建設。
(作者:陳秀平,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副院長;趙風斌,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