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之“餅”還能“攤”多大?大城市溢出人口該往何處去?農村轉移的富余勞動力該在何處安家?統籌城鄉發展的節點在哪里?站在新的起點,我們不得不將提升城鎮化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近幾年,我多次到廣州珠江新城考察。那里的“人車分流”綜合交通體系、地下空間的充分利用,以及把“最貴”的地留出來建公園等做法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廣州戰略規劃項目為什么能拿到“國際杰出范例獎”?我從珠江新城讀出了其中的內涵:以人為本,讓生活更美好。
新近發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我國內地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已超過6.65億人,占49%以上。10年來,我國城鎮化一直在加速推進。然而,城鎮化質量卻不容樂觀。比如,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有些大城市一方面很擁擠另一方面人口密度又很低,城鎮結構、區域布局和空間結構不夠合理,人口就業不充分,公共服務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加劇,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社會保障水平不高,新的社會問題不斷出現等。
我到過全國很多城市,城鎮發展的大氣魄、大手筆的確讓人為之振奮,但看到和感受到的太多不和諧,聽到的太多抱怨,又讓人憂心。
大城市之“餅”還能“攤”多大?大城市溢出人口該往何處去?農村轉移的富余勞動力該在何處安家?統籌城鄉發展的節點在哪里?是否應該好好考量整個國土資源對城鎮和城鎮人口的階段性承載量?應對人口老齡化,城市應該有怎樣的作為?城鎮化發展如何才能做到健康、和諧?……
站在新的起點,思考中國城鎮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們不得不將提升城鎮化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現城鎮的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
首先,要端正城市建設思想,樹立質量至上的“五好”城鎮化理念。2001年6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在中國市長協會第三次市長代表大會上指出:一定要端正城市建設思想。如今10年過去了,我覺得端正城市建設思想顯得更為重要。
端正城市建設思想,就得弄清楚城市的本質是什么?我們發展城市是為了什么?
有人可能認為搞城市化都這么多年了,沒有必要再來談這個問題。但我覺得,有些地方之所以在城鎮發展上“變味”,就是因為在對這一根本問題的認識上出現了偏差。不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恐怕有些城鎮的發展還會走樣,而把這個搞明確了,市長鎮長們便知道該往哪方面使勁了。
人類做了幾千年的城市夢,其實回過頭來一看,發現人們追求安居和樂業的初衷始終沒有變。發展城鎮就是要讓人們工作好、學習好、生活好、心情好和未來好。這“五好”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共建和諧的城鎮化理念。
圍繞“五好”目標,做到城鎮硬環境與軟實力同提升,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同推進,現實需要與戰略需求相協調,城鎮化就會步入更好佳境。
其次,要把推進城鎮化的優先點轉移到小城鎮上來。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在一國城鎮生態體系中各有其位。小城鎮一頭連城市,一頭連鄉村,既是連結點,又是傳導點,發展好了對解決“城市病”和“農村病”都有利,地位無可代替,作用舉足輕重。現在,大城市的自我發展能力已大為增強,應適時地將發展優先點轉移到小城鎮上,補長這一“短板”。
我國小城鎮的大格局已經形成,起飛的基礎已經具備,要做的是完善和加強。不要推倒重來、重新洗牌,不要不切實際、貪大求洋,不要急功近利、只求政績,不要坐而論道、坐等政策,而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走,一點一點地干。
今后的小城鎮發展,應做好十句話四十字文章:提升地位、堅持人本、理順體制、完善功能、擴大容量、做強產業、謀求包容、借力科技、保障共享和優化管理。
最后,推進城鄉統籌,切實實現、維護和發展好“三農”根本利益。不能將城鄉統籌簡單理解為城鎮要擴大,鄉村要縮小,更不能惡搞成“以城統鄉”,不要讓城鎮發展傷了鄉村元氣。要統籌城鄉發展,切實實現、維護和發展好農民進入城鎮的平等就業權、農產品收益、土地權益、水資源保護收益以及生態環境保持和改善收益等“三農”根本利益。若此,鄉村必會獲得更好發展。
鄉村是城市發展的動力。鄉村不好,城市難好;鄉村好了,城市才能更好。我們期待:城市、鄉村都好!《 人民日報 》( 2011年06月29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