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8月11日
星期一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十四五”時期繼續降低落戶門檻,實現“愿落盡落”
時間:2021-03-08 14:04:36  來源:參城市化網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3月8日上午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四五”時期要繼續降低落戶門檻,實現“愿落盡落”。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推動穩定就業居住的農業轉移人口有序落戶。同時依法維護好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三權”。

  在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我們看到,近年來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就,包括1億非戶籍人口落戶目標順利完成,包括城鎮化率提高到60%以上?!笆奈濉币巹澗V要針對下一步去落實新型城鎮化戰略,提高新型城鎮化的質量還有哪些針對性措施,如何確保這些措施到位落實?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答記者問如下: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所在和強大國內市場的源泉,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農業轉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超過60%、45%,1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目標順利實現,“19+2”城市群格局基本確立,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十四五”時期,我國城鎮化率處在60%—70%之間,所以這個階段還是一個較快發展的中后期,也是全面轉型的關鍵期,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全面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第一,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目前仍有2億多農業轉移人口沒有在城市落戶,部分已經落戶的還存在市民化質量不高問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仍是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要堅持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加快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方面繼續降低落戶門檻,實現“愿落盡落”。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推動穩定就業居住的農業轉移人口有序落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確保外地與本地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一視同仁;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I型大城市,落戶條件要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要完善積分落戶政策,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同時依法維護好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三權”。

  另一方面推動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實現“一視同仁、應有盡有”。健全以居住證為載體、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鼓勵地方政府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務和辦事便利,提高居住證持有人城鎮義務教育、住房保障等服務的實際享有水平,推動非戶籍常住人口逐步享有與戶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同時要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推動“人地錢掛鉤”。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相關政策,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分配同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等掛鉤機制,根據人口流動實際調整公共服務領域人員編制和設施布局。

  第二,優化城鎮化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超大城市要推動“瘦身健體”。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部分超大城市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過高、抗風險能力不強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劃定并堅守城市開發邊界,慎重撤縣設區。二是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導過度集中的資源要素逐步有序轉移,合理降低中心城區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三是與周邊中小城市、郊區新城等聯動發展,通過推進交通一體化,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

  大中城市要完善功能。就是要發揮大中城市綜合成本相對較低優勢,主動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和生活品質。

  縣城要加快補齊短板弱項,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h城是“鄉頭城尾”,是服務億萬農民的重要陣地和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點。在多數地區,縣城仍是農民就醫、就業、子女入學的首選。現在縣城建設中的短板弱項仍然很多,必須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去年以來,我們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加快縣城補短板強弱項,這里也包括特大鎮,完善頂層設計、加強資金支持、有序開展示范帶動。“十四五”時期要支持東部地區基礎較好的縣城建設,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城鎮化地區的縣城建設,合理支持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建設,加強邊境城鎮建設。積極推進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產業培育等4大領域17方面設施提級擴能,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

  第三,全面提升城市品質,促進宜居宜業。推動補齊群眾需求強烈的公共交通、停車場、充電樁等短板,加強防洪排澇體系建設,推動城市內澇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萬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運用數字技術改善城市治理,使城市居民享有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