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各地加快了建設“無證明城市”的步伐。城市化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城鎮化處研究員馬慶斌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很多地方宣布要建設‘無證明城市’,我認為這里的‘無’是政府要“無為”而“有為”的意思。政府有關部門,按照簡政放權要求去管理社會去服務。這不但是增強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要,也優化了營商環境。”
馬慶斌這番話里提到的“無為”“有為”頗有點道家的意味。其實“無證明城市”的背后就是相關數據在各部門間、各種場合下都能夠自由地使用和調取。馬慶斌指出,數據共享可能帶來個別機構經濟利益減少,但是它的公共利益和社會價值會提高。實際上這是“無證明城市”的基礎性條件,也是必要條件。“數據本身是有價值的。有價值就意味著有機會和利益。”他打了個比方:“比如醫院之間,為什么你在A醫院看病做了檢查拍了片子,再去B醫院看病還要再檢查一遍拍片子,因為每個醫院基本上都配了CT設備,用了別人的數據,那么我的設備可能要空閑下來,甚至用得不夠,我掙錢就掙得少。”
馬慶斌認為,“無證明城市”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實現政府部門和老百姓之間良性互動的過程。他舉例說,前段時間朋友的車發生了剮蹭事件,在保險公司和交通部門之間,還有保險公司和事故雙方之間,不用去現場,直接在網上就辦理,各方彼此都將真實數據通過手機或電腦傳輸到平臺上。這就是一個良性的互動。當然,在給予足夠信任的同時,也要未雨綢繆,劃定誠信的規則,一旦出現問題,嚴懲不貸也是必須的。
馬慶斌特別強調指出,“無證明城市”不意味著公共服務部門可以少作為。相反,在所需證明更少的情況之下,怎么樣能夠保證辦事事項的公正合理和真實?相關部門承擔的職責其實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