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7 09:54:13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張孝德
張孝德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近日,北京朝陽區一包子鋪因在外賣平臺賣豆腐腦,被監管部門認定超可范圍經營,罰款15000元,并沒收違法所得7014元,在網上引發關注于熱論。網上的討論,大都圍繞如何改進監管部門的觀念、態度與辦法進行。如果我們的視野從這個小包子鋪放眼到目前中國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的商業服務發展趨勢看,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反思,這就是我們城市的商業發展方向,是向著服務于大多數人的人民城市的方向走,還是服務于少數人的資本化、貴族化的城市方向走?
1、城市商業資本壟斷、城市生活西化嚴重
2008年上海世博會的口號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越來越發現,讓生活更好的城市是一個越來越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西方化的城市。特別是隨著大型超市這種新型商業的興起,使原有的充滿著生活氣息的小賣店、雜貨鋪、小飯店、游商小販,地攤、菜市場等傳統商業,不斷地被搞掉,隨著而來的是大超市、商業綜合體、新商業圈的興起。對于城市商業這種發展趨勢,從進入21世紀以來,在轟轟烈烈的城市化浪潮的推動下,被認為是城市商業現代化的發展大趨勢,也成為全國各地城市化發展相互攀比、模仿的標準。這個大趨勢,到目前為止也尚在進行中。
為了以更快速度實現城市商業的現代化,各地紛紛引進外資超市成為一股潮流。1992年7月,國務院作出《關于商業零售領域利用外資問題的批復》,自此外資超市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家樂福打響了搶占中國市場的第一槍,1995年進入中國,隨后麥德龍、沃爾瑪、萬客隆、易初蓮花、易買得、歐尚等大型連鎖商超紛至沓來,陸續進入中國。1995年—1997年是外資連鎖超市進入中國市場的高峰期,家樂福、麥德龍、沃爾瑪、卜蜂蓮花等歐美老牌超市企業爭相進入中國。到2008年,外資已經在中國的22個領域中,占據了70%以上的絕對控制權。東南沿海一線城市的大賣場業態已經被外資占據了90%。國內大型商超中充斥著琳瑯滿目的外國品牌,而國產品牌卻被扣上了低端、山寨的帽子,被超市下架或擺放在不起眼的位置。
與外資超市在中國市場如日中天、人頭攢動、火爆的銷售場面相對應的是本土超市的艱難度日,中國各地的國內超市大面積倒閉。那些分布在市民區的小商店、小商販更是難以生存。即使在城市角落存留的那些小商業,也成為地方政府利用各種手段整頓關閉的對象。這些小商鋪往往成為搞文明城市建設、衛生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等各種活動為由,進行整頓與取締。由此可以我們就可以理解,北京一個小包子鋪被如此重罰的背后,是作為現代化城市不需要你。
總之,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現代化城市的商業變成了大資本控制的都市商業,而那些能夠解決就業、具有生活氣息、構成社區底層百姓生活需要的分散的商業快速消失著。代之而來的是,你的消費生活都必須在現代化的大商場里完成。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一個標準化、格式化、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的現代化生活中。進入到今天的大商場,從表面上看,商場的商品琳瑯滿目,但我們只要看看這些商品廠家,就可以發現,提供如此豐富多樣化的商品背后,是被幾十家品牌的大公司所壟斷,一般的民間的小商業、小廠商根本無法進入。
現代化的城市商業,越來越排斥民間小商業的同時,也越來排斥城市中下層居民的消費。我們的城市變成了一個冷冰冰、沒有煙火氣、讓人感到壓抑的貴族化的城市。
我在北京居住在的海淀區,十多年前周邊有多個早市的集貿市場,每天早晨的這里熱熱鬧鬧、售賣蔬菜許多是郊區一早送來的新鮮蔬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里成為周邊市民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否賣東西,很多人每天早晨晨練之后,總要順路到這里逛逛,去感受這里具有溫度、煙火氣的氣氛。但在前幾年,北京市整頓城市中,周邊的幾個這樣的市場瞬間消失了。當地市民強烈反應,得到的回復是:這里的市場沒有了,你們可以到附近的超市去。
對此,在二十大提出我們要走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下,我們是否需要反思,我們今天的城市商業發展方向是越來越中國化,還是越來越西方化。大量的外資超市涌入我們的城市,他們給我們帶來的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商業模式,而是真正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改變著我們的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自從中美摩擦對抗以來,我們開始覺醒,發現我們在崇洋媚外、西化的路上走的很遠。前段時間,社會曾圍繞中小學西化的毒教材問題進行了討論。其實我們西化,不僅僅發生在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我們生活的城市也嚴重存在西化問題。
2、我們需要中國式城市、為人民服務的城市
社會主義國家的城市,應該是人民的城市,應該是有人民氣的城市。社會主義的城市商業應該是滿足高中低不同需要的多樣化的商業,我們不排除現代化的大商場,但同時更要有讓中下層老百姓喜歡的商業也繁榮起來。
二十大提出我們要走中國式現代化之路,這不是一個抽象的觀念,是一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走中國式現代化,要從回到中國式生活開始吧。當今14億中國人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有世界最大的消費力,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為我們留下的最大財富。對于這個巨大的市場財富,我們需要以新經濟學思維,站在人民的立場、站在中國式的立場來考慮,如何用好這筆巨額市場財富。不能把個巨大市場資源讓外資與大資本壟斷獨享,這不符合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要求。
我們今天的生活是在不知不覺中被西方化的,滋養我們省心消費的很大一部分是源自攜帶著西方文化與價值的外來大資本。這個巨大的中國消費市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為西方的大資本增值而做貢獻。對此,到目前為止,我們仍未覺醒,意識到這是問題。比如,目前北京城市發展定位,要把北京市打造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其他大中城市也跟著提出如此的口號。不可否認,北京確實是一個國際化都市,但我們不能忘記,構成北京市的消費主體,占百分之90以上的人是北京的中國人。我們也不要忘記,讓北京成為國際消費城市地位,應該是要讓世界體驗消費中國式的文化與中國式的生活。但目前我看到的諸多規劃、會議并非如此。我們看到的這個國際化消費城市的背后,是更加西化的東西。
走中國式現代化,我們需要從倡導過中國人的生活開始吧。如果大部分中國人開始過上了中國式生活,我們的消費就變成了養育中國式經濟而崛起的消費。多樣化中國式老百姓的消費,就會養育多樣化老百姓的經濟,由此形成良性循環,才是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的新經濟循環。
3、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中國式消費與中國式生活
中國式的新消費,不僅會養育中國的經濟,而且還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土壤。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生活的民族,幾千年形成的中國式生活是中國智慧與文化的土壤。如何讓生命崇高、生活幸福、社會和諧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追求的目標。作為中國智慧結晶的經典,如《道德經》是讓生活幸福的哲學、儒家經典是讓社會和諧的倫理學、《易經》是化解生活困惑的指南、《黃帝內經》是讓生命健康的寶典。早在1500年前中國就發明了火藥,但我們一直把火藥用在如何讓生活更有色彩的煙火上。最近幾年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從中可以看到,我們祖先對生活的態度是如此的執著和認真,只一個吃的問題上,包含怎樣的勤勞與智慧、藝術與美。中華民族為了過上幸福的生活,形成了我們獨特的豐富多彩的中國節日,從過大年到元宵節、從端午節到中秋節等等。
不可否認,源自西方的科學創新,創造了一個高效率的現代化物質生產體系,但我們不要忘記,中國民族五千年卻用智慧創造了一個如何讓生命質量更高、生活更幸福、社會更和諧的中國式生活方式。二十大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中國文化是中國式魂,而中國式生活是中國文化的土壤。所以,倡導過中國式生活,將是讓中國文化復興的必由之路。
如果中國14億人開始過上中國式生活,中國的鄉村振興就有了希望。鄉村不僅是中國文明的根,也是中國式生活的福地。從古希臘、古羅馬開始,西方式文明是城邦文明,城市生活也是西方文明的土壤。于此相對應,中華文明是以鄉村為根的文明。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是在古老的鄉村創造了我們的文明。他們在鄉村一直過著道法自然的智慧生活、耕讀傳家的田園生活、親情互助的和諧生活、自足自在的詩意生活。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隨和城市化的興起,我們開始追求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新目標。正是在這種新生活的誘惑下,我們把傳承幾千年的鄉村生活看成是愚昧落后的生活。由此出現了撤點并校、拆村并居,農民放棄鄉村進城的熱潮。
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以來,大家都認為讓鄉村空心化的根源是缺乏經濟,所以,目前的鄉村振興都在鄉村產業興旺上用力。其實,鄉村空虛化的深層原因是我們所有輿論告訴農民,鄉村不是讓生活美好的地方。如果以淄博現象為契合,能夠帶動中國式生活的興起,那么中國式生活的興起,必須使我們重新認識鄉村生活的價值,鄉村生活升值,就會形成大批人回鄉,人來了,鄉村振興就有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