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像中國這樣在不太長的歷史階段中經歷了如此巨大變化的社會中,人們常常會敏感于生活的變化,而對于社會的結構性、組織性變化的感受比較遲鈍。與發展經濟的口號相比,建設社會——或者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更準確是重建社會——的滯后其實是非常嚴重的,但是這種滯后的后果往往并不直接體現在生活的事件中,它是必須通過對生活的深入思考才能呈現出來的。比如公共市政工程、食品安全問題、商業誠信問題等等,所有的問題都與行政管理部門是否積極履行職責、是否可以真正落實行政問責有關,但是對這種關系的關注目前只能是依賴公共輿論表述出來,而這種依賴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建設缺失的典型表現。
所謂的社會建設,主要是指在社會層面上的組織、機構的自我建設,是在個人與企業、政府之間建設各種類型的實體機構,實現各種社會的功能。在現代社會中,一個發達、完善的社會系統必然包含有官方管理機構、商業機構、非營利組織和各種民間社團等幾個層面,每個層面之間都有互補的和互相監督的、博弈的功能。只有這樣,力量弱小的個人才不會在面對強大的國家機器和財大氣粗的商業機構的時候感到孤立無援、感到無法獲得進入博弈的力量。
對于最近的電梯質量和家具假冒進口等事件,目前公眾輿論比較集中在對生產企業的追究責任、查罰懲處等焦點上,而對于管理部門的問責與社會建設的關系卻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例如,電梯安全的重點一是生產標準和質量的監管,另一個就是日常使用維護的監管,而在這兩方面,行政管理部門的作為顯然是不能令人滿意和放心的。比如,關于重載電梯的生產標準到底是什么,這么簡單的問題至今講不清楚。
近日廣州地鐵連續發生多起人為按停電梯和乘客在電梯上跌倒的事件,也令人對安全管理的水平和效果非常擔心。至于達芬奇家具到底是否真是進口產品,本來也不難弄清。所有這些問題其實都與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管責任有緊密聯系,但是目前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只要不出事或媒體不披露,行政管理部門的不作為或失職就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其實,這就是應該由社會建設之途才能真正解決。
近日中共廣東省委全會提出了加強社會建設的決定,為我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路。全會提出要積極培育和大力發展社會組織、實現公民參與社會管理,我認為這是在目前各地政府思考發揮地方在制度創新中的實驗作用的過程中非常值得重視和歡迎的重要提法。事實上,重視社會建設的思想已經隱含著對過去的個人—國家二元對立狀況的反思,已經表明了對政府職能和自身局限的反思,已經是開始從根本上反思所謂的社會管理的真實含義。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說,只有把社會各層面做大、做強,才可以使政府的功能更準確地定位在為社會服務、為公共安全服務的角色上。
但是,在目前的輿論中,我們還可以感到政府對建設社會的認識仍然是不夠全面和充分的,比較明顯的是較多提到把政府做的事情下放到社會基層中,但是很少認真重視社會組織對政府的監督和制約。例如,在行政管理部門履行安全監管職責的問題上,就應該允許成立獨立的社會監管組織和檢測機構,可以對行政部門的不作為和失職以及政府檢測機構的公信力等問題進行調查。只有真正實現社會組織和公民對行政管理的監督權,產品質量問題的常規化監管才能落到實處。
因此,社會建設的真實意義絕非是宏大話語的新花樣,而是確確實實有這極為迫切的需要。問題是,人們應該警惕的是,由于缺乏可以操作的機制,社會建設也可能會淪為空話。
(作者系第九屆廣東省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