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國內“橋堅強”:武漢長江大橋被撞70余次無恙
時間:2011-08-04 09:43:17
來源:新京報
7月,密集的垮橋事件,刺激公眾神經。7月15日,通車14年的杭州第三錢塘江大橋坍塌,7月14日,建成12年的福建武夷山公館大橋北段坍塌,7月11日,建于1997年的江蘇鹽城境內328省道通榆河橋坍塌……年輕的橋,紛紛倒下。對應“橋脆脆”,一些歷經風雨依然堅挺的橋,被網友追捧,稱之為“橋堅強”。
這些堅強的橋,有的建于清末,有的建設于民國戰亂年代,有的建于大饑荒年代,那時的技術、建材和資金都難與現在相提并論。這些橋因何堅強?現在的橋又怎么了?“橋堅強”其實本是“橋正常”。關注堅強,是為還原怎么才是正常。
寧波靈橋
鄉紳監管德國造
【橋檔案】
橋齡:歷時兩年建成,已75歲
橋長:132米
堅強的理由:采用歐洲成熟工藝,材質優良,監管到位。當年,檢驗砂石的鄉紳用白紗布把砂石包起,解開后,紗布須一塵不染,才可用于澆筑。
不管是在寧波市民還是在橋梁專家的眼里,靈橋都只是一座普通的公路橋。
“它所用的,就是當時最常用的鋼材,建筑工藝是當時歐洲最常見但也最成熟的工藝。”橋梁專家陳惟珍說。
這座普通的公路橋,目前已服役了75年。現在這里每天仍然車水馬龍。
“建橋以利鄉眾”
據民國《鄞縣通志》記載,靈橋1936年6月27日舉行通車典禮。這是我國最大的新型獨孔大環橋。
靈橋的前身,是唐代的一座浮橋,《鄞縣通志》記載:“歷宋元明清,因而修之,橋之壞也屢矣。”每逢夏秋臺風,浮橋時常斷鏈,屢造成死傷。特別是1926年8月的一次事故,三十余人溺亡。此事件,促使地方士紳有了集資修建新橋的念想。
彼時當政之國民政府陷于軍閥、黨爭。滬寧兩地的工商界人士便擔起了“建橋以利鄉眾”的使命。
鄉紳們在寧滬兩地募捐籌款。建橋時牽扯到46間當地居民房屋的拆遷。士紳們通過自己威望,加上合理賠償,順利解決了征地問題,沒造成一起糾紛。
彼時的上海灘被稱“十里洋場”,眾多外國企業在這里尋找機會。
通過談判,建橋事項由德商西門子洋行承包。鋼梁則由德國另一家名叫孟阿思的橋梁公司提供;打樁和混凝土工程分包給康益洋行;油漆工程由信昌洋行承包。
最成熟的歐洲技術與中國最傳統的鄉紳文化,在靈橋的修建過程中,有機結合。
古老的鄉紳文化主要體現在修橋資金的籌集、監管程序上。對橋梁質量起重要影響的水泥、鋼材等,鄉紳們和洋商均有具體約定。
據說,當時所用砂石,都是用篩子篩過,并清洗得一塵不染。檢驗砂石的鄉紳會用白紗布把砂石包起來,解開后,紗布必須一塵不染,才可用于澆筑。